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杨澜访谈录之风云》
乌石上空的鹰群
三伏天与夏九九歌谣
现 象
孤守一隅
黄山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现 象
《睡着的年轻男子》 安德烈· 柯特兹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摄于布达佩斯

李熙玉

我们拿起词句的手术刀,像最优秀的外科医师那样来解剖这张照片。有秩序,干净利落,还要精准。我们要攫取柯特兹摄影术的细巧幽妙,首先看看照片中拍了什么。

他脸上清逸的表情,他的性格,还有光影在他身上流动的方式,他那拉风的衬衫领子,还有桌上的报纸,他的清朗之气与疲劳,午夜的时辰,这一切构成了这个事件,“观与被看”也就非常独特。

事件反映一个普遍观念。照片上,观念涉及可读性,或者涉及可读性与不可读性的差异和分离。

倘若你移走桌子上和墙上的报纸,这张照片就会减削表现性——除非替代报纸的物象生成另外的观念。

这位年轻的男子睡着了;你看着看着就会思考睡眠本身,但是这种感悟思考不会脱离这一特殊性。相反思考正是由这一特殊性生成的。你持续读解,对这一切都会有特殊的兴趣,透过照片上的现象,思考感受记忆。伴随着现象所生成可读性与不可读性的观念。

这位年轻俊雅的男子睡前(猜测是在咖啡馆),正在阅读桌上的报纸,还有悬挂在墙上的报纸,即使没有间隔的距离,我们也几乎会识读上面是些新闻,这些新闻,他却暂时无法阅读。同时,在他熟睡的大脑里闪动的意象,他那种正从疲劳恢复过来的方式,对于我们来说仿佛是可以阅读的景观。这样在人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照片上的观念在两个极点之间涌动(一如他的呼吸)。

一切都不是柯特兹的精心巧妙的构思所致。他的工作只是那一场景,那样一个角度,那一瞬间,并拍出人物形体凝重、静止、稳固(罗兰巴特称之意指零度),敏锐地接纳了现象的融贯性。从这融贯性中出现应和,过于广泛复杂以至于很难用语言表述。也许衣服、皱褶、面容表情、报纸,还有黑暗、睡眠、光线与可读性发生了应和。在这张照片中,事物之间的张力与均衡,光线集聚变幻的形式,使我们可以看到身体神经系统的延伸,从而感知到另一个新的世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