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久病床前有孝子
交通之窗
新郑群众性文化团体
(社团组织)达390家
基层风采
炎炎夏日送“清凉”
提案追踪
新郑动态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旧城改造
myb379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久病床前有孝子

本报记者 刘佳美

编者按:我们身边从来就不缺乏好人,他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普通一员,有些人做好事时低调、淡定,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也无从知晓,再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平凡却又伟大,感动之余让我们肃然起敬。这些身边好人,处处闪耀着道德之光,把城市的爱心悄然点亮。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社会文明风尚,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专栏《新郑好人》,深入挖掘和发现身边的感人事迹,聆听那一个个朴素而真实的故事。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垂暮老人无奈伤心的感叹。但是新郑市八千乡小李庄村的敬秀民却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改写着这句流传广泛的“名言”。

年近60岁的敬秀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憨厚淳朴的他说起自己的事迹,没有豪言壮语,“父母从小养我不容易,现在他们老了,轮到我伺候他们了,这是人之常情”。常年教书育人的他,深知“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在教给学生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道理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它们的内涵。

敬秀民兄弟三人,两个兄弟都在外地工作,只有自己留在家里。他的妻子因身体不好,常年居住远在内蒙古的儿子家中。于是,照顾家中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敬秀民一个人身上。他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跟两个兄弟说:“有我在家,你们就放心在外面工作,我一定不会亏待咱爸咱妈的。”

十多年前,敬秀民的父亲被查出肺癌。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里雪上加霜,一方面既要承担大量的医药费,另一方面又要给老人买营养品,对于自己,敬秀民却节俭得连菜都不舍得买。在父亲病情严重的日子,他时刻守在老人身边,总是和衣而睡,每个夜晚都要多次起床照顾老人。敬秀民说,自己苦点累点,能让父亲少受病痛折磨都值得。他的母亲说:“孩儿他爹临终时是笑着离开的,有这么个儿子,我们知足了!”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加之三年前母亲腿骨摔伤,生活不能自理,一住院就是几个月,这期间敬秀民寸步不离地守护在母亲床边,擦洗身体,接屎倒尿,端饭喂药。出院回家后,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母亲,他在母亲的床边给自己铺了张小床,天天伺候母亲穿衣、洗漱,给老人喂饭、按摩、泡脚、通便,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些繁琐又必需的护理步骤。母亲胃口不好,经常不思饮食,他就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好吃的。看到老人能吃下去饭,他才会觉得安心。

敬秀民说,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照顾老人多年,敬秀民总结自己的一套心得,平时他会经常讲给村里的其他人听。他说:“现在照顾老人的方式不像以前了,如今老人需要的不只是饭桌上的几道菜、碗里的一点肉、兜里的零花钱。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平时,他经常陪老人看电视、聊天,背上老母亲到外面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四处打听哪里有唱戏的或扭秧歌的,他蹬着三轮车带上老人去看,遇见路不好走的情况,就背着老人去看。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敬秀民的故事感动了周围的乡亲们,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孝子”。如今的他,依旧每天继续悉心照料着自己的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身边的人诠释着“孝道”的定义,在平凡的生活中细水长流般书写着感人的故事。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