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法制 上一版3  4下一版
选择了人民调解 就选择了奉献
“管理服务年”
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文化育检 润物无声
“三心”服务
关爱特殊群体
myb384
myb38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了人民调解 就选择了奉献

本报记者 樊鹏飞 通讯员 李晓真 王艳玲

“选择了人民调解,就意味着奉献”。这是新郑市郭店镇武岗村人民调解员、共产党员柳俊峰的话。自从1996年开始为村民“办事儿”,到现在每天为村民化解矛盾、处理纠纷,柳俊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个年头。这么多年,他调解处理的各类矛盾纠纷有1700多件,化解上访案件近百起。用柳俊峰自己的话说,就是靠自己的一双腿,跑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凭自己的一张嘴,让夫妻反目的破镜重圆,婆媳不和的言归于好,邻里纠纷的握手言和……

见到记者,柳俊峰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个村有3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1700多人口,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了,这么多人,谁家没个鸡毛蒜皮的事儿,特别是涉及利益问题,必然会很复杂,也会触发矛盾纠纷。”听到这里,记者眉头紧锁,柳俊峰似乎看出了记者的心语。他告诉记者,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办法总比遇到的困难多,只要用心去调,就会有解!

村里两户人家的小孩在一块儿玩耍,结果一个小孩将另一个小孩的眼睛弄伤,光医药费就花去了上万元,本来关系挺好的两家因此反目并诉诸法律。虽然受伤小孩的家庭打赢了官司,但却因为另一家是特困家庭,没及时得到赔偿。柳俊峰及时“跟进”,考虑到对方实际情况,赔偿一时半会儿难以执行到位,便安慰受伤小孩家庭安心照顾孩子。同时发动对方家庭的亲戚朋友,集资筹钱给受伤小孩看病。就这样,对立的两家逐渐缓和。这时候柳俊峰“趁热打铁”,建议他们分期把这些钱凑齐,并愿意在中间跑腿,两家最终握手言和。

“最痛苦的是一些矛盾当事人,还有我的家人、亲戚朋友对我这份工作的不理解。有人跟我说,干这个工作的人都容易得罪人,劝我别揽这‘瓷器活’了。”柳俊峰说,每当听到这话他心里就特别难过,也曾无数次想要放弃这份工作,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

农忙时节,柳俊峰趁着“墒情”在地里种玉米,突然电话响起来,原来村里两户邻居因为一点小事打起来了,还弄伤人了。情况紧急,柳俊峰撂下农活,赶赴现场。

其实这两家因为宅基地纠纷早有矛盾,现在又因为一点儿小事发展成伤人事件。“我这次来既要解决你们两家宅基地的纠纷,也把你们两家以前的矛盾捋一捋。”于是,柳俊峰把《民法通则》、《物权法》中关于处理侵权纠纷和宅基地纠纷的法律规定讲解给他们听。经过耐心地开导,最终双方矛盾化解、重归于好。但工作做完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柳俊峰错过了种庄稼的最佳时节。为此,他的妻子好几天都没搭理他,但他心里却“不思悔改”,依旧我行我素。

农村的一些矛盾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处理不好很容易使事态扩大、升级,甚至引发治安或刑事案件。为把事情处理得更完美,柳俊峰常常走街串户,走访当事人的邻居、亲戚、朋友,听听“第三方”的声音,掌握第一手材料,依据法律条文,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去伪存真,使事情更明白、更真实、更清晰,更能对症下药。

村里一个木材加工厂出事了,一个村民在装卸木头的时候被砸伤了,医药费就花去4万多元。案情重大,柳俊峰马上“拜访”木材厂老板、其他装卸工以及受伤村民了解情况。原来,受伤村民只是当天在木材厂临时帮忙装卸货物,并不属于该厂工人。但考虑到木材厂有安全管理的责任,柳俊峰就把双方召集到一起“说事儿”。每一句入情入理的解释、每一个不偏不倚的建议,让双方各退一步,顺利达成了调解协议。

17年来,柳俊峰把群众利益牢记心底,把群众感情融于工作实践,坚持做好人民调解这项工作。用柳俊峰自己的话说:“选择民调工作,能给别人奉献点,被别人需要,比什么都重要!”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