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新市民 热汗洒沃土
黑龙江鸡西代表团
考察我市煤矿重组
“医养结合”新模式
爱馨医院昨开诊
我市规范早教行业
相关条例即将出台
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新市民 热汗洒沃土

本报记者 成 燕 黄永东 宋建巧 赵文静 刘 招 文 李 焱 黄永东 宋建巧 图

周末聚焦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他们如片片树叶飘落在绿城,在郑州工作经商,生活学习,置业成家,奋斗打拼,朝着自己的梦想执着前行。他们不一定有郑州户口,但却奋战在绿城多个领域,为这座城市奉献着心血和汗水,注入着无穷活力。

他们被称为郑州“新市民”,尽管入郑时间长短不一,但已深深地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来自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郑州外来人口已占四成以上。这不可忽视的力量分布在郑州多个领域,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钢铁脊梁。

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入郑

2012年6月,周建军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来到位于郑州高新区的中国中铁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副主任。

该实验室是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的制定者,其自主研发的盾构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结束了“洋盾构”长期垄断我国市场的局面。走进该实验室,缩小的白色盾构机模型摆放在二楼大厅醒目位置,瞬间拉近人们与这个神秘实验室的距离。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周建军向记者讲述起自己的工作经历。

他出生于湖南株洲,本科毕业于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硕士和博士毕业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2012年6月,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来到郑州工作。“在郑州工作生活一年多了,我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城市。我深深感到,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四通八达,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为支撑郑州社会和经济迅猛发展,就需要引进更多高科技人才走进郑州,落户郑州。比如我们实验室就相继引进了土木、地质、机械、电子、电气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领域技术人才,这些高科技人才一定会成为推动郑州经济发展强大动力。为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来郑州,当地政府应该出台更多吸引科技领军人物及团队入郑的配套支持政策。”虽然来郑时间不长,但周建军对郑州如何推动城市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

在谈起在高新区生活的感受时,他也提出中肯建议:“我感觉,高新区的交通便利度还有待提高,大型商场、超市等服务设施也应该增加一些。”

只要肯干就能立脚

王有富,信阳息县人,2001年来郑州,是一位擅长制作鸡蛋灌饼的师傅。由于技术好,他已带出4个徒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001年,王有富从息县来郑州时啥也不懂,只好给一位做鸡蛋灌饼的亲戚帮忙,后来他结合郑州最早的鸡蛋灌饼做法,逐步摸索改进,创造性地加了一道烘烤环节。如今他做出的灌饼外焦里嫩,吃起来满嘴飘香。

谈起生意中的艰辛,王有富说,这个活儿一般人还真干不来:冬天冷,夏天热。“我现在站的位置,温度有四五十摄氏度呢。”他指着烤饼子的火炉对记者说。每天早上,王有富和妻子4点钟就得起床。先把需要用的材料洗干净准备好,6点准时出摊,9点多收摊,平均一天能卖150多个饼。

从2005年到现在,由于技术一流,王有富已先后教出4位鸡蛋灌饼徒弟,这些徒弟也都已独立经营生意,他们也十分感谢王有富的帮助。

王有富的经历是普通异乡农民在郑州谋生的一个缩影。目前他在郑州租的是单间房,一个月300元,没有厨房,卫生间是公用的。好处是房子离女儿上学的地方近,不用接送。王有富还有个儿子,现在新郑龙湖镇上技校学厨师。

王有富的妻子告诉记者,在郑州,只要你肯干,总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他们现在正跟儿子商量,打算将来在新郑龙湖镇那边买套房子。那边大学多,将来发展起来后生意也好做。

一碗面煮出幸福人生

到明年,段二立来郑州就10年了。两个孩子都在郑州上学,还在这里买了房,户口本上住址一栏加上了“郑州”二字,朋友圈也大多在这个城市,除了依然浓重的周口乡音,段二立的生活,已深深融入这座距离家乡150多公里的都市里。

见到段二立时,他和妻子正在自家热干面店里忙碌。店面不大,20多平方米,一半当操作间,其余则摆了6张桌子。

“养家糊口而已。”提起生意,段二立憨厚地笑答。当年,段二立在工人路上武警家属院门口租了个十几平方米门面房,卖起小百货。不久后,段二立发现,附近做餐饮的店面不多,他干脆将百货店改成热干面店,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因为真材实料、服务热情,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平淡期后,生意开始越来越好。“他家的热干面一搅拌,芝麻酱的香气就弥漫开了,很醇香。”常来店里吃饭的宋晓霞对段二立的评价是,“人热情、实在,饭菜量多、料足。”

“不把饭做好,就是自己砸场子。”段二立说。为适应顾客口味,他常常与顾客交流,问哪里需要改进,熟客吃了不同配料的热干面或者小吃,也会专程来告诉他。

谈起今后规划,段二立说想扩大经营:“下一步,我准备找个100多平方米的店,发展好了还可以搞连锁经营。”老婆、孩子相伴身边,吃喝不愁,虽然干餐饮辛苦,但是段二立仍觉得很幸福,对于这座给予他幸福生活的城市,他充满感激,“我认为郑州这个城市很好,只要你肯努力,它就会给你机会,给你平台,给你回报。”

辛勤劳动让城市认可我

1995年,29岁的范艳从周口农村来到郑州,掂着扫把成为管城区卫生队一名环卫工。踩着泥泞,一天要清扫十几车垃圾。

2013年,她和全家已在这个城市生根发芽。儿子已经成材,女儿马上从护校毕业。马上奔五的她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乐观、淡定、从容。

范艳说18年的漫长岁月,已让她与郑州“骨肉相连”。

范艳说:“刚来郑州时,我负责东西大街的路面清扫,那时候路面不是柏油路,每天扫土都得好几车,如果遇到刮风,路上的树叶也得好几车。”自己骑着三轮车把两百斤重的垃圾拉到指定地点,一趟下来,厚厚的工作装湿个透。

“路边的趴趴房一点一点消失,变成高楼大厦;凸凹的泥泞小路一点一点变宽,变成平整的大街道。”范艳说,站在街头放眼望去,路边花团锦簇,郑州这些年的变化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十几年前,随手扔垃圾很常见,现在,几岁的孩子都拿着垃圾找垃圾箱。”

在范艳家的一个柜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奖杯、奖章和荣誉证书。其中有2007年的市劳模奖章、五一劳动奖章。范艳说,虽然看到镜中的自己容颜老去,双鬓开始变白,但每当看到这些荣誉证书和奖章,她心里很踏实,因为她被这个城市认可了。

回郑州就像回家

“上周,我刚结束澳大利亚的度假,当飞机落在新郑国际机场时,我心中特别温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初秋时节,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总经理儒迪坐在贵宾接待室,微笑着说。

儒迪出生在拉丁美洲,后加入澳大利亚国籍。9年前,他被法国雅高集团派驻到中国工作。一年半前,他来到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担任总经理。

“我很喜欢在郑州工作生活,因为这里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郑东新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能在这个时候来郑工作,我感到很幸运。”儒迪告诉记者,30多年来,他曾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地从事酒店管理。

“正在建设的郑州航空港,正在修建的地铁,会给郑州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则是五星级酒店国际连锁品牌的迅猛扩张。‘索菲特’已进驻郑州十多年了,我们法国雅高集团近期还准备在郑开设一家五星级酒店,未来希望把更多经济型、商务型酒店品牌引进郑州。”

儒迪告诉记者,高端酒店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会助推郑州更加开放。目前,该酒店正在进行硬件升级,一期计划先进行14楼到20楼的装修改造,装修风格将融合法式的优雅和中原的厚重。随后,整个酒店外墙、公共区域也将进行全方位装修。这些升级改造正是为了积极应对郑州高端酒店业竞争。

“郑州人很自信,也很具创造力,我很喜欢与郑州人交流沟通。下半年,我们酒店将加强与郑州各大高校的合作,与高校联办研讨会和讲座,我本人将参加4场讲座。”和很多在郑州工作的外国人一样,儒迪深爱中国传统文化。“我对少林文化非常痴迷,《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后很让人震撼。我很喜欢河南美食,每天会至少吃一次中餐。”儒迪告诉记者,最近他将邀请家人来郑旅游,向更多外国朋友宣传推介郑州。

为绿城郑州多添绿

园林绿化经纪人刘俊是一名来自信阳潢川的新市民,今年41岁。他领记者来到嵩山南路市热力公司院内时是一个下午,天气很热,但那里的柳树树干高大、枝叶浓密,大片树荫送来丝丝清凉。刘俊很自豪,这是他承接的工程,最初是一片空地,现在已变得非常漂亮。

近年,为办公庭院做绿化、在道路两旁栽植树木、建设生态廊道工程的单位等越来越多,园林绿化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一大批园林绿化经纪人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一头联系市区各园林绿化需求单位、道路绿化需求业主,一头联系远郊农村的花木苗圃种植户。刘俊就是其中的一员。

1989年,刘俊刚来郑州时还只是一名洗车工。偶然的机缘,几位同乡从老家来郑州卖花,没地方住,就借住在他那里,使他接触到园林绿化。刘俊是个有心人,他观察到当时郑州各单位正开始发展建设,许多办公场地、家属院都是新建的,需要园林绿化。而这些来自农村的花木种植者却很难知道信息。洗车之余,刘俊开始在郑州四处打探,看哪些地方有新建的小区、办公园区需要园林绿化业务。

一天,他到一家新建私立学校时发现校园里一棵树都还没栽。他就找到老板,说可以帮忙提供绿化工程服务。那个老板很爽快,说好价钱两万元。这是刘俊第一次涉足园林绿化工程,但也是教训深刻的一次。工程干完后,刘俊要钱,结果人家只给了1000元。因为没签合同,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以后,刘俊开始了正式的园林绿化经纪人职业。慢慢地,他认识的人多起来,接到的工程也不断增多。后来,一些事业单位开始把园林绿化任务交给他。如今,异乡人刘俊已在郑州成家生子,成为这个城市万千新市民中的一员。

怀揣大梦想的“小老板”

6点,大学路与中原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家爆炒鸡店门口,一位身着灰色上衣的年轻人弯腰从车上往下搬运成捆的芹菜、大葱,他的上衣湿淋淋的,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向下淌。“我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去菜市场买菜,然后往自己的小店里送。这样既保证原料质量,也能节约人力成本。”年轻人一边用手揩汗一边笑着说。

他叫陈付涛,许昌人,今年32岁,是在郑州拥有4家餐饮连锁店的80后“小老板”。

“从2000年大学毕业到2009年,我先后在新疆、北京、广州等地干过销售工作,曾做到广州一家大型外资化妆品公司山西、河南的销售主管。” 陈付涛告诉记者,尽管当时干得不错,但内心深处那个自己创业当老板的梦想一直在荡漾。

2009年4月,经过多方考察,陈付涛辞职下海来到郑州开起了第一家饭店。“因为初涉餐饮业,很多事情都不懂,饭店开业第一个月,手里只剩下1000多元钱。那段时间,为了省钱,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每顿只吃4个馒头。”谈起这段经历,一米八多的他眼角有些湿润。“面对挫折,我选择的是坚持,因为我相信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饭店终于走上了正轨。”2010年初,陈付涛注册了商标“鸿竹阁”,并成功开办了第一家连锁店。截至目前,他已经拥有4家连锁店。

“要想把餐饮业做大,品质是第一位的。”陈付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原材料绿色、健康,今年7月,他在黄河边承包了400多亩土地,准备专门搞种植、养殖,为自己的饭店配送原材料。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