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新书架
文史杂谈
郑州地理
小小说
随笔
lh38168
lh3817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半江瑟瑟半江红

付秀宏

白居易著有一首《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中“瑟瑟”,为碧色珠宝名,以此喻碧绿江色;“可怜”,是最怜爱的意思。

此诗是白居易在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诗句率真自然地表现他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怅然若失又旷远宁静的心情。

前两句着笔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半江”碧幽幽如绿色宝石漾着波浪;“半江”红彤彤似灿烂锦霞彩浸心绪。因巧妙配置,造出补色对比的强烈美感,令人动情。后两句写新月初升,通过对“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展现出秋月如水、余韵徐歇之妙,创造出旷远、寂静的意境。

白居易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做了许多艺术加工。此诗中“半”字用得非常妙,既俗又雅,唐诗宋词中“半”字雅用有不少:半含春雨半垂丝;半缘修道半缘君;犹抱琵琶半遮面;半江帆影落樽前。但都没有“半江瑟瑟半江红”来得有味,为什么?因为这里的“半”,有分有合,有光有影,实虚相补。色彩的自然拼接,是“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突出的特征。

因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效应,到了白居易笔下,就成就了一幅色彩迷人的画。宋代王寀的《浪花》中有句:“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也很巧妙,但我以为可能是“半江瑟瑟半江红”之空间与色彩的脱化之作。“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双联对拼;“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是阔面对妙点。两诗都十分耐品。

那为什么白居易就创造出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传神之笔呢?从白居易当时的心境来分析,他在京城待久了,感觉权力纷争有点儿眩目,因而白居易在江边黄昏,刚见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就敏感地领略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独特诗趣。他把眼见的各物染上心灵的色彩,也即——将阅历、情感移情到江色、露珠、月儿中,才产生了与读者共鸣的神奇效果。诗人对于江色的明分暗加,融合了人世冷暖,使其风韵入画、富于立体感,从而诗中境界更为鲜活。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夕阳已染红了半边江,如火如荼——恰如朝廷中的很多人都还在“半江红”中朦朦胧胧,而白居易此时从自己将远离朝野,头脑变得清醒,不由自主地将视线投向江的另一半。外面的视野很大,江水在轻快地拍着岸,很快“半江瑟瑟半江红”就失却了色度,变得异常宁静。

几颗露珠在淡淡的月光下闪烁着,天穹渐渐变成了一条灰色的线。这里实在太空旷了,从露珠到弓月,天地之间,留下许多空白令白居易遐思。白居易很想去填补一些空白,但他又无法把握究竟在空白处填补什么。此时此地的白居易,已经成为风景里的一部分,他无法将自己与高处飞翔的鸟儿区分出来。

在这里,白居易如同和自然混为一体了,用白居易当时的感受来讲:“那一刻,我似乎已经变成江边的一颗露珠。虽然生命的历程辉煌而壮丽,但野外的广阔天地诠释了生命的另一种禅机。”

告别京城逝去岁月的波澜与色彩,一江情思便化成一脉细流。“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怀,已然转化为“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宁静适意。江边看江,痴痴坐到日没,江由极清极清的绿色,慢慢变成一抹深郁郁的蓝黑。当然,微微有点凉意,但掠过肌肤,已有处闲宁心的感觉。独坐在江边,聆听自然的梵音,这是大自然送予白居易最大的享受了。

起初是惊艳之美,长坐则有会意倾心之味。江被凉凉的风吹拂着,淡淡的桂香似一些若有若无的声音,漂浮在听觉之外。

这个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呵,露水闪着珍珠般的荧光,垂挂在岸边的叶尖上,月公擎着一把细长的弯弓,悄悄从山坳里爬了出来。秋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幽远,皎洁宁静、素辉千里的淡月,还在缓缓爬升。惊叹淡然一片的纯净月容时,白居易似乎捕捉到心中那永远飘荡的却不可捉摸的声音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