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控制雾霾不只限车一种选择
中石油高管腐败不能怪垄断?
公平的“起跑线”该画在哪
教育不是风投
“读书无用论”并不普适
万人民调:94.5%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
中纪委网站 让最敏感领域更开放
0904国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公平的“起跑线”该画在哪

进入9月,各高校相继开学。每年此时,总有两类新闻引人关注:一是越来越夸张的入学开销,比如,没有最厚只有更厚的“开学账本”年年刷新读者的眼球;一是越来越多的助学报道,类似“寒门子弟喜获善款圆了大学梦”的标题,虽然故事已不新鲜,总还是能引来唏嘘一片。

富贵与贫穷,城市与村镇,两类新闻从主角到主场的差别,仍逃不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窠臼。尽管普通人对这种对比带来的冲击,早已司空见惯,但当一组数字首次被披露出来,还是令人们略吃一惊。

日前,北京大学首次对外发布农村生源在新生中的比例。今年,这所知名学府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其中农村生比例仅为14.2%。然而,就是这看似可怜的比例,较之去年也增加了1.7%。按照北大招生办所言“近两年北大本科生中农村学生比例每年以2~3个百分点速度上升”推算,北大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最低时或许不到一成。

究其原因,最容易想到的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专家将矛头指向“教改”,称近年来各地大力培养重点高中,教师、财力等资源无不集中在大城市高中,加剧了城市和农村在高中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均衡。这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份出处待考的“全国百大重点高中”名单,无一来自农村或中小城镇。

上述分析有理,但多少有些片面。如今,父母对下一代的“教育竞争”在大城市中进行得如火如荼,大有从胎教开始之势头。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环节的差距,很可能从两三岁时就已经埋下伏笔。对分处城乡的孩子而言,高中乃至高考绝非“同一条起跑线”。

这还只是“考不考得上”的问题。农村生源上大学比例偏低,起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论说。一个是如果考上了“读不读得起”的问题。考上名牌大学却无力承担花费,每年临近开学此类案例都会在报端涌现。两年前教育部主办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有专家算了一笔账: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花费。两年过去了,情形又有多大改善?有心人自察,明眼人自知。

考上了大学,钱的问题也解决了,愿不愿意读?另一个问题更有意味。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近年来农村生源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开始大量流失,更别提读高中考大学了。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今年高考前夕,重庆、湖北等地多达数万名农村学生弃考,一度引发热议。对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农村学生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北京大学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畸低,则是对这个信号的再度强调。

虽然暴露出问题的是高等教育这一环,但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公正,何尝不是一环套一环?面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孩子,那条公平的“起跑线”应该画在哪里,不独是需要教育一家反思的问题。 三 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