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lh38180
lh3818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走进婺源

刘安杰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连浙江衢州,南通上饶,西连景德镇,北临黄山,古为文风鼎盛之所,今为皖、浙、赣三省交通要地。

婺源境内多为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江南山区。古老的婺源耕地少,人口稠密,缺少粮食。由于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许多人背井离乡,将本地丰富的木材、竹子、茶叶等运到外地去卖,渐渐地在徽商中崛起。当年在古徽商中具有盟主地位的婺源木商、茶商,在发迹致富后,纷纷回到老家买田地、造房子,以示光宗耀祖。这样,便出现了一幢幢高大实用的房屋,一座座规模庞大的村庄。即所谓“无徽不成镇,无婺不成帮”。

当年由徽商营造的村落灿若群星般地分布于2000多平方公里的婺源远山深谷和平原腹地,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风景画,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赞美婺源乡村风光的优美诗篇,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婺源乡村山水交融的美丽风景。

此次婺源行,我到了李坑、汪口、江湾、晓起、思溪、延村六个村庄。在村口,在溪流旁,在小桥边,会看到一拨拨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实地写生,看看他们的创作,也是一种享受。所到之处,参天古树,小桥流水,徽商宅第,牌楼牌坊,千年古埠……它们和谐共生,交相辉映,演奏着美妙的乡村交响曲。难怪有人感叹:“黄山归来不看山,婺源归来不看村。”

婺源的美景中,最有特色的当数民居了。婺源多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婺源民居群房一体,别具一格,具有和谐的外观整体性,显得古朴、自然,富于美感。在房屋细部装饰方面,砖雕、石雕、木雕艺术精美绝伦,堪称“三绝”,令人叹为观止。

婺源民居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三者有机统一,高度融合,流露出一种音韵美。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从婺源民居即可见一斑。

婺源古树名木繁多,堪称“古树之乡”。每到一个村庄,村头都有一株株高大茂盛的古樟树。这些古樟少则百余年,多则上千年。婺源人为什么要在村头栽种樟树呢?

樟树有天然芳香,一年四季常青,生命力旺盛,还有驱蚊作用,婺源一代接一代流传着“樟树养丁,水养财”的说法,在村口栽种樟树既能美化家园,又能护佑村子兴旺发达。

樟树好处那么多,后来慢慢就被神化了,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若哪家小孩难养,就用红纸写上生辰八字,贴在樟树上,逢人就说过继给樟树老爷了。这样便可消灾避祸,小孩也就平安了。民间还有“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的说法。正是受到了这种说法的影响,我也在晓起村头的千年古樟树下走了三圈,感觉好极了。

在村头伫立的还有枫树、红豆杉、银杏树、槠树、松树、檀树、桂花树等,它们都是有某种寓意的。

婺源是朱熹的故乡,自古文化气息浓厚,书香四溢,民间素有“乡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之说。

据传,“乡间茅屋书声响”是古徽州一位知府走访婺源后作的总结。“放下扁担考一场”是说明嘉靖年间坑头村有个叫潘礼的,某年为同村其他五人进京赶考当挑夫,到南京城后,临时决定进考场。没想到这一考,同去的五人都中了进士,他居然也考中了排在进士后的贵人。

以上两句俗语说明普普通通的婺源人读书之多,文化素养之高。在婺源乡村,你不管是遇到农人艄公,还是村姑大妈,千万不可小觑,说不定他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弄不好会自讨没趣,身处尴尬境地。

婺源不但风景秀美,而且还是个“出产”清官的地方。无论是外地人来婺源做官的,还是婺源人出去做官的,清官廉吏居多,贪官污吏绝少。小县婺源古代的很多“领导干部”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民为本的。

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婺源之所以出清官,不是因为它水土好,而是由于人们在朱子“义理”思想的影响下,正确地认识、较好地把握了权力与金钱的关系。

而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但各种诱惑也在增多,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甚至铸成大错。因此,到婺源走一走,看看那里的秀美山川,体验一下那里的古朴民风,再想一想那里古代的清官,真的会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