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治理评比乱象 清理权力寻租
崔方对掐,缺位的裁判何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百姓有能力消费200万元的房子”谬在哪
开宝马下乡教书,是富人楷模
飞来
“黄”祸
百万重奖
召唤回归教育使命
教育公平需政府“向低处”投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百万重奖
召唤回归教育使命

百万重奖

召唤回归教育使命

据新华社报道,浙江大学两位教授因常年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且保持高水准,每人获得“心平奖教金”100万元奖励。网友评价,在一贯重视科研、学术“大牛”地位尊崇的中国高校,这份“重奖”给认真讲课的老师很大的鼓励。(9月10日《人民日报》微博)

无疑,这两位教授值得人们肃然起敬。相信读过大学的人更能体会到这份奖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今,作为大学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可以得到重奖,说明我们的教师离这一目标有点远了,这也能够反映出在高等教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是,随着现行考核与评价指标的变迁,大学逐渐出现重论文、重课题、轻教学的倾向。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见到知名教授的机会越来越少,能得到名师解疑释惑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更多地靠课下自学和课外弥补。就是能保证认真上课的教师,由于精力有限,整天忙于找关系,搞选题,做项目,出专著,使得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准也不断下降。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受到现行考评体系的影响,教师的个人认知也是因素之一,不然也不会出现两位教授对于课堂的高水准坚守。自古以来,课堂是教师的阵地,上课是教师的本职。教学是基础,科研是延展,没有教学的基础支撑怎来科研的向上延展,就如同没有根的扎实和养料的补给,果实盛开了一时,却难保一世。教学是传承性的工作,对于个别教师而言,不如科研成果来得轰轰烈烈、名噪一时,但却是一坛佳酿,愈久弥香。

很多学生对于教师的仰慕都是来自于课堂之上。听一堂向往的大师课,感受大师的智慧与魅力,曾是激励他们考入大学的重要动力。学生心目中爱戴的是真正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他们评价大学老师的标准似乎与学校和社会对于教师的考评有着很大不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抱着认真和负责的态度教学,纵使名气再大、科研成果再多,对于学生而言,那又有什么呢?

多一些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名师在学生身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这是每一位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的使命。百万重奖两位教授,看似是对常年坚守高水准课堂教学行为的奖励,其实是对回归教育使命的召唤。回归课堂,不是放弃科研,也不是厚此薄彼。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需要重新认真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宋 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