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再现曹雪芹生活及著书场景只是一场虚幻
别把丁书苗
洗衣发家当笑话
“学习包厢”
大学公共性何以体现
让“苹果”式创新不再专属乔布斯
多方逐利冲动
打成论文买卖产业链
以制度之剑
扫除“会议腐败”
领导干部要有“大情商”
“近亲繁殖”
依法治网要警惕“歪嘴和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再现曹雪芹生活及著书场景只是一场虚幻

9月22日是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纪念日。记者从北京海淀区政府获悉,北京植物园明年将以黄叶村为核心,复建曹雪芹西山故里,再现其当年生活以及著书《红楼梦》的场景。(9月23日新华网)

再现其当年生活场景,这一上来就露了怯。曹雪芹故里被形容为“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蔴”,250年过去,时空转换,“古槐歪脖树”、“小桥”可在?“溪水”是不是还在流淌?“野芹蔴”有无踪影?即便是一个人造景观,房子可以再建,可那当年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致如何再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开篇里的诗句。曹雪芹生后半生凄凉落拓,感怆悲零,已为读者所熟知。他先后寄居过姑母家、岳丈家,也曾住过庙院、马棚等地。20岁动笔写作《红楼梦》,可谓尝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条件下,于废旧老皇历的册页上写成的。经年累月的心血支付,却没有分文收入,终于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和“一病无医”地步,死后竟连埋葬的费用都是由几个好友资助的。

确有曹雪芹“著书黄叶村”一说,但是如何再现这著书的场景?是要给他盖一个漏雨透风的茅屋,还是建一所美轮美奂的华宅府第?世间浮华皆沧桑,过往云烟终是梦。曹雪芹一生一世,留给世间的是他的不朽作品,是贾宝玉、林黛玉及大观园里的故事。场景易碎,逝不再来。再现其当年生活以及著书的场景,不过是在自说比虚幻更虚幻的梦话。

纪念曹雪芹,可以用设立纪念馆,或其他更相宜的形式,用不着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忙着为他建宅子。没有文化意义、文物价值的华屋丽堂既住不进曹雪芹,出不了《红楼梦》,亦无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作家不合流俗的品质以及作品本身的浩瀚意蕴。 伊 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