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lh3817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古代养老在学校

夏 吟

据《礼记·王制》篇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这里说的“上庠”、“东序”、“右学”、“东胶”都是我国古代的高等学校;“下庠”、“西序”、“左学”、“虞庠”则是古代的初等学校。这里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古代为什么要养老于学校?其实,这是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古人是以老为师的,那些“国老”、“庶老”们,以他们的阅历和经验、道德和修养,被看作是活着的教科书。把老人养于学校,不仅因为他们老,还因为他们是师,因而自然是应受到尊敬的。于是,养老于学校就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制度。

《礼记·祭义》中说:周朝在分封诸侯以后,周武王“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醑。”由天子带头割肉,抹上酱,捧给老人食用。亲手斟美酒给老人喝。食毕,天子还送水给老人漱口。目的是给人们做出尊老敬老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所以教诸侯悌也”。以后的历代皇帝,也多有举行这种仪式的,作为尊老养老的表率。这种仪式的举行,除了大吃大喝一顿示养之外,更重要的是皇帝要向“三老五更”问政——请教治国的学问。“三老五更”则认真地论述自己的经验、想法和建议,皇帝则“虚躬请受”,有的还反复“再拜受之”。真正“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侍“三老五更”如父兄。

何谓“三老五更”,历来学者说法不一。有的说“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之三德五事者也”;有的说“三五取象三辰五星”。汉代学者蔡邕说:“五更当为五叟……”清乾隆则说:“三老是《孟子》上说的‘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而无子’三种人……”总之,皆指老人而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