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随笔
新书架
掌故
郑州地理
散文
lh3a3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非遗”名录
上图:演示《玉门号子之拉纤号子》
下图:荥阳玉门古渡

荥阳黄河玉门号子

左 文

“号子”本是水上交通运输所形成的劳动场景和文化现象,是黄河与古代大运河千年交通运输文化的结晶。荥阳玉门号子因为玉门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文化覆盖面和文化内涵相当广远与深邃,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荥阳玉门渡口东傍古敖仓与河阴仓,西依兴洛仓,为汴水入河处。千年经史的记述、历代诗人的诗歌乃至民俗文化,无一不说明其曲、其词所表达的汉唐风韵和数千年延续的风情,可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

玉门号子作为历史的回响与见证,以独特的风情、劳动场景、原汁原味的艺术呈现,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险风恶浪的英雄本色,实为民族精神薪火传递的精品。

荥阳黄河玉门号子的曲调有十多种:“嗡”船号子、起锚号子、摇拢号子(之一)、摇拢号子(之二)、拉纤号子(也是“满号”的一部分)、打篷号子(又称“起帆号子”)、“满号”(又称“上水拉纤号子”)、“外外”号子(可接“满号”使用)、撑船号子(又称“打老窝”号子)。此外还有即兴号子(视境遇或急或缓自由、多变的曲调)等。

这些号子均为劳动而发,为劳动而用。玉门号子与曲调配合唱词,从民间曲艺、民间戏曲吸取很多营养,多慷慨激励、坚毅拼搏之词。如:“小秦王一马破重围”、“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杨六郎守边关岿然不动”、“诸葛亮七星台借东风”,等等。

2009年,荥阳黄河玉门号子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