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lh3913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济南甜沫

于国源

游逛济南芙蓉街,进了一家小吃店,朋友点了油条和甜沫。油条用一个小柳条篮子盛上来,朋友说,这儿的油条特别脆,掉在地上能碎成八瓣,我咬一口,喳喳地响,确实香脆。不一会儿,两大碗甜沫也盛上来了。我一看就被粥的颜色吸引住了:细滑的面粥里,有几片青翠的菠菜、白嫩的豆腐丝、细粉丝,还有红色的豇豆和花生米。这花花绿绿的颜色立刻吸引了我,我赶紧趁热沿着碗边吸溜了一小口,忽然顿住了,望向朋友,朋友也正瞅着我笑:“这甜沫可是济南的‘名吃’,没想到是这种味道吧?”真没想到,这种粥名字叫“甜沫”,实际上是五香咸味的,有点辣;细品,还有葱姜的鲜香。做粥的面是小米磨成的,比小麦粉更香更滑,看来,做这粥还是颇要下些功夫的。我再喝几口,顿觉口舌生香,胃里温暖熨帖。朋友说,在冬天,他早晨常拐到这儿来,喝上这么一碗热气腾腾的甜沫,驱走寒气,舒舒服服地去上班。

我问朋友,既然是咸味粥,为什么要叫“甜沫”呢?朋友就讲了一个故事:在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民不聊生。济南有一位姓田的老板,心肠极好,经常舍粥救助灾民,还在粥里放上菜叶以帮助灾民增加营养,再添加咸辣调料,帮助灾民驱寒。灾民见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想到主人又姓田,就把这种粥叫“田沫”。一位落难书生,喝到这样一碗粥顿觉香甜无比,就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书生当了大官,怀念当年的美味,于是故地重游,向当年的老板求一碗菜粥。喝过一口,发觉粥是咸的,忽然顿悟,自己当年把“田沫”错认成“甜沫”,只因为当时太饥饿,无论吃什么都觉得香甜。于是题写了“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

因为这个典故,人们将错就错,把这种蔬菜粥命名为“甜沫”。甜沫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大众品牌的特色小吃。

从济南回来,我也学着做“甜沫”,并根据家人的口味,适当增减原料,做出了不同的口味的“甜沫”,虽然不正宗,味道依然很鲜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