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lh3913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池州的玉米

王太生

初秋去轱牛降,路经池州,没有进城,径直奔石台县去了。

沿途就遇到好多玉米,长在清秋的山野,有的已经老熟,温馨地堆在农人房舍的空地上,色泽金黄,极像大画家笔下的某个生活场景——我见到的是池州的玉米。

皖南这地方,出产板栗、茶和小猕猴桃。不知道池州的玉米,为什么让我如此感兴趣?

池州的玉米,这五个字,念起来有韵味,一处地名和一种植物,组合起来,像一篇文章的题目。既然有眉目,这初秋的玉米,就炯炯泛光了。

泛光的,是玉米的光泽。老玉米的浑黄圆润,有岁月胞浆的肃穆、沉静;嫩玉米剔透着鲜润的牙白。

我觉得,池州的玉米有禅,静谧地长在山野谷地。池州靠近九华山,这些九华山附近的玉米,自然也染上禅味。玉米一粒一粒地排列在玉米棒上,玉米也长胡须,淡黄的胡须、缨红的胡须。玉米是雄性的谷物,美髯飘拂,像植物世界里的老僧。

假如让文人,或者美人去掰玉米,踮着脚尖,再一层一层地揭开玉米皮,是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情。

一株玉米,从幼苗,亭亭玉立,到老熟,就像一个孩子在尘世间历练,实属不易。玉米生长过程中,会遇上夏天的大风,玉米秆齐刷刷地倒伏。风过后,那些玉米的根须,会紧紧咬着泥土,从根部发力,再一点一点地爬起来,在时光的小路上,跌跌撞撞地赶路。

人像玉米一样,由幼稚到成熟,再到秋天的淡定,内心有一个修炼的过程。就像这个季节,我这样一个中年男人,静静地看着玉米。

有才情的玉米,张大千是一株。1927年,大画家飘拂着玉米一样的胡须,游九华山,画“阿罗汉图”,赠予画僧宽成。我与大师擦肩而过,相距86年。

一个人怀念故乡的人,会想念故乡的玉米。在网上,我读到一个中年男人在楼顶上种玉米,他在楼顶铺草席,晚上睡在玉米旁边,听月光下玉米的拔节的声音,在叶子和风的絮语中,中年男人像婴儿一样睡着了。

我在石台县城的农贸市场闲逛,有卖板栗、葛粉、蕨菜的,没有见到卖玉米的,大概是没有遇到,也许农人正把玉米摊在门前的空地上吹晒,放在家里收藏,那些曾经胞浆即破的嫩玉米,蒸脱去水分,渐渐风干成一颗颗,硬如粒石,有着浮雕般手感的老玉米。池州的山野,一定有这样一小块、一小块,风姿绰约的玉米地。

池州的玉米,那些九华山的僧人吃过吗?寺庙是肯定有过玉米粥。我想起小时候吃过的玉米粥,还有玉米糁、玉米饼、烤玉米。

玉米糁,玉米磨研的糁儿,在水咕噜咕噜沸腾时,掺入锅中。煮开后,并不急于吃,而是置放在井水中,让它慢慢地自然凉,待到冰冰凉时,喝玉米粥就成了酷暑里的清凉享受。

烤玉米,是在玉米棒上戳一根细铁钎,把玉米放到煤炉上去烤。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烤玉米,是在乡下。表姐把几穗大玉米,放到土灶的锅膛里烤。锅膛的火不能太大,柴火的灰,不温不火,似熄不熄。不一会儿,锅膛里“哔哔剥剥”,烤焦的玉米,外煳内嫩,咬在嘴里香喷喷,空气中弥漫一股香甜气息。

念叨着池州的玉米,我坐在轱牛降山间的一块大石头上。看到清泉在石上流,忍不住掬饮一捧山泉水。爬山的时尚未觉得累,现在感觉肚子饿了,真想喝一口山泉水,咬一口当地的玉米。有时候,人在自然的怀中,愿望就这么简单。

想到池州这地方,有远山的晨钟暮鼓,李白泛舟的秋浦河。我甚至觉得,人生快意,莫过于坐在船上,一边写诗,一边啃玉米。玉米,这乡野的谷物,给山间行走的人平添多少力气。池州这地方的玉米,一定有禅意和诗味。

有着朴素情感的,又岂止池州的玉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