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
系统干部赴南开培训
首届郑州新闻奖在京揭晓
专家评委寄语新闻奖祝福大郑州
算好民生账 走好惠民路
“通过‘三走进、三郑州’主题活动
我们感受到了郑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魄力”
舞剧《水月洛神》
获文华优秀剧目奖
省市启动全民
终身学习活动周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推5项改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评委寄语新闻奖祝福大郑州

首届郑州新闻奖评委主任、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南振中

在一起干事,是增进相互了解的最好办法。虽然只有短短3天,我已领略了各位评委的责任意识、务实作风和包容心态。由于大家的付出,评审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借此机会,我向各位评委,包括4位组长表示诚挚的感谢!我还要代表评委会全体成员,向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市记协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近几年,“走、转、改”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浏览获奖新闻作品,一个突出印象是离实际更近、离生活更近、离群众更近。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建议大家思考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危险是什么?“走、转、改”的“核心”是什么?只要认真领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这些问题就不难回答。党的新闻工作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走、转、改”的核心同样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这个问题想透了,“走、转、改”的方向就会更加明确,“着力点”的选择就会更加集中,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加显著。

浏览郑州新闻奖获奖作品,另一个突出印象是记者的“叙事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一些同志误认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受众肯定感兴趣,自己理解了的东西受众肯定会理解,动笔写稿子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经过一番思索而得出的抽象概念摆在前头,强行塞给受众。受众不是一眼就能看到作为认识起点的典型的、具体的事例,而是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这些“感性材料”,读起稿子来自然觉得枯燥乏味。这次评选出来的一些优秀作品,在改变“叙事方式”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他们采取了“还原感性”“以下望上”“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看这类作品,不枯燥、有味道,愿意看、记得住。为了倡导“还原感性”的叙事方式,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破解6道难题:

一、要认真思考是什么东西吸引你前去采访,是什么东西促使你迫不及待地把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传递给广大受众?一定要把最吸引你的东西突出地展示给受众,而不要把这些极为珍贵的感受隐藏起来。要高度重视编辑、记者对生活的切身感受。

二、既然“一般”寓于“个别”之中,“个别”比“一般”更具体、更生动、更丰富,那么,编辑、记者就应该自觉调整采访方式,尽量采取“以下望上”“以小观大” 的方法,注意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现象入手,通过对典型的剖析,把各条战线发生的深刻变化立体地展现在海内外读者面前。

三、要想方设法使新闻作品能够影响读者的感官,让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看我们的新闻作品,就像看一部短小精悍的彩色纪录片。这类作品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没有生命的骨骼”,而是“活的细胞”“活的生命”。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好像走进了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新闻作品自然会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要认真研究“过程论”,适度而巧妙地展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许多编辑、记者熟读《矛盾论》,其实,在《矛盾论》中就蕴含着“过程论”。毛泽东同志认为,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

(下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