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新书架
文史杂谈
郑州地理
市博精华
随笔
小小说
lh3b44
lh3a14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格外亲的婚礼

彭天增

夏秋几乎没有过渡,说冷就冷了。但我和我的一帮同学心里却是暖融融的,因为我们要去见一位四十年前的房东大婶,还要吃她家的喜酒。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十五六岁,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郑州市西北邙山脚下的小村落姚湾。我们的这位房东大婶特别热情,给了我们这群离开父母的孩子很大安慰。这份情、这份爱,几十年了,还暖着我们的心胸。

记得那时房东大婶有个男孩叫双喜,五六岁,每天我们上山干活时,他总拎个篮子,拿个小铲跟在我们后面。同学们说个笑话,他听懂听不懂也只管跟着笑。干活休息时,我们很想到山里的小卖部买点儿点心、零食,小双喜领着我们越梁翻沟,一会儿就找到了小山村中的代销点。收工回去的时候,小双喜仍无声地跟着我们,篮子里只有一点草,我说你割这一点草,回家恁娘吵你不吵?他憨憨地一笑。

这次大婶家的喜事竟是小双喜的姑娘要出嫁了。我获得这个信息后立即开始和同学们联系,同学们都激动得不得了。情感这东西就这么怪,一经触动,立刻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那炙热的程度往往还会让人倍感煎熬。自同学们知道这个信息后,相互间的联系就频频不断,全说的是这事,用今天的网语说就是炒作,但我们同学间的这种“热炒”,的确是一种强烈的急待释放的情感。

“赴宴”之旅成行,近四十个同学包了一个大轿车,从郑州市区出发,前往三十公里外邙山脚下的姚湾村。一路上同学们的笑语欢歌压住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进村的路当年我们拉着架子车不知走过多少回,今天却怎么也看不到当年留在记忆的画面。柏油路一直通到姚湾村口。几十个城里人来为大婶家的喜事助兴,在村里头也算一件不得了的事,所以我们一进村立刻像炸了锅似的。姚湾村的乡亲对我们这帮人都不陌生,还没走到房东大婶家,在村口就被乡亲们围起来了。因为当年同学们分住在村子里好多农民家,所以很多同学也借机寻找一下自家的房东,那场面真的叫人悲喜交加。开始是相互间询问打听,回忆当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往事,然后当场进行着核实验证,这个时候彼此的表情充满了惊异和期待,一旦对上了号,同学和乡亲就会猛然大笑起来,继而就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好一阵子,我们才来到房东大婶的家,大婶虽已八十高龄,但对知青那段往事记得相当清楚,当年五六岁的小双喜现今已是堂堂一条汉子,娘俩早就在院门口迎接我们了,双喜说:“俺娘经常唠叨你们。”大婶对围坐在她旁边的一帮当年的知青高兴得不得了,同学们像逗小孩玩一样逗着大婶:“你说说我叫啥,我是谁……”大婶稍稍一怔,仔细端详片刻后手指着说:“你是老代,你是玲玲,你是杨振先,你是……”凭着当年的记忆,大婶竟说准了好几个,虽也有几个“张冠李戴”的,但名字叫得一字不差。叫玲玲的同学将一个鼓囊囊的大红包交给了大婶,大婶激动地说:“能和恁见见面说说话,比我嫁孙女还高兴。”大婶说这话时满脸的笑容,但眼眶里的泪珠却在溜溜打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