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原“聚”变
记者体验供暖维修忙
多项服务温暖
外来务工人员
从大学生志愿者
到职业社工
郑州邮政探索
文化惠民之路
高速交警统一行动
严查超速等交通违法
全省中小学督学
挂牌年底前完成
我省将推荐2~3家
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myb3b7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原“聚”变
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政策引导,要素保障

(上接一版)1亿人口的大省,要保粮食,要求发展,单靠几个大城市远远不够,2008年12月,河南省委八届九次会议明确提出,做强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使之成为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战略支撑。

产业集聚区和原来遍地开花的工业园差别在哪里?

“我们基层干部对其中的差别感受最深。”封丘县应举镇党委书记杨智勇说,过去抓经济“捡到篮里就是菜”,“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即使有小工业园区,多是缺水少电路不通。现在则是围绕主导产业来招商。今年应举镇招来一个生产航空航天精密配件企业,却放到了县里的产业集聚区。9月18日,龙头企业台德电子公司第一批产品下线,5000套监控设备出口美国。封丘县委书记李晖说,如今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开始“选资招商”了。

针对工业园区“散、乱、少、弱”问题,在规范整合原有300多个园区基础上,河南确定了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布局在县域内的有114个,每个县原则规划一个。”河南省副省长张维宁介绍,2009年,他们用几乎一年时间,指导各地以产业发展为中心,建立了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

如今,“规划先行”已成共识,而“三规合一”,则无疑是河南的创举。产业集聚区谋划之时,正值国家土地和城市两个规划修编,河南抓住这个机遇,将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这两个规划严密套合,让“三个规划”精准衔接,为合法依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攒足了后劲。

集群发展,集约发展

走进许昌市长葛产业集聚区,一片“电”字招牌,这里集聚了28家电力装备企业。各自相距不过1公里,分布着三家公司:三荣电器为天壕公司配套锭子、转子。天壕公司为森源电器供应电机。三家企业抱团发展,成本大大降低。

产业集聚,不能是“小土豆装一袋”,关键要有主导产业。河南省要求:一个产业集聚区不能超过3个主导产业。把握“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原则,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濮阳县忍痛割爱,将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塑编产业和再生纸产业停产或转产,集中精力打造全省医用新材料产业基地。如今,全省产业集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8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的特色产业集群已达55个。

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链才能延伸做强。汤阴产业集聚区内,“玉米、大豆—饲料—养殖—生猪屠宰、肉鸡分割—物流运销”等8条产业链条已经基本完备。全县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是该县粮食总产量的3倍多,周边县市100万吨粮食都被“吃干榨净”。

功能集合构建,集聚促进集约。传统皮革产地平舆,集聚区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皮革污水治理厂。以前企业每吨废水处理要15元以上,统一治污后每吨降至8元以下,每年为企业节约治污成本600多万元。

功能完备的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郑州航空港,全省最大的产业集聚区,2010年吸引富士康项目进驻,目前全球70%的苹果智能手机在这里生产,73家配套企业前来落户。国家批复建设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有10家航空公司开通15条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其中南航创纪录地在一个月内开通两条国际货运航线。“郑州航空港已成为强大引擎,正全面推动郑州建设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打造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郑州市长马懿说。

“多年来河南工业结构调整想办而未办成的事情,在最近3年取得了突破。”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孙廷喜介绍,河南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呈现勃勃生机。2012年,全省近1/3的集聚区主导产业投资占比超过50%,初步形成智能手机、家电、汽车、品牌服装等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18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过万亿元,是2009年的4倍多;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47万亿元,三年翻一番。

以产兴城,依城促产

柘城县邵园乡四所楼王村35岁农民窦培良,如今多了“工人”“市民”两个身份。前些年他放弃在江苏南通月薪5000多元的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家乡产业集聚区里的万克钻石工具公司,每月能挣六七千元,还在附近买了套110平方米的房子。

在此设厂生产阿玛尼、优衣库等服装的上海投资商王桂英也心动要买房。她很感慨,几年前县城相当破旧,有个湖也臭气熏天。集聚区发展起来,城市治理也跟上了,一个有2000亩水面的生态公园已全新开放。“县城工作和生活都很舒适,我要介绍更多朋友来投资!”她说。

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得到有机结合。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伟介绍,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市和县城周边,成为城市的工业功能区,也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快向城市特别是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转移创造了条件。

宜业与宜居并重,越来越多的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无缝对接”、“联动发展”。走进临颍县产业集聚区,天蓝水碧,草木青翠,梅林成片,栾树斑斓。荷塘边,6万平方米公租房即将迎来第一批产业集聚区工人,空调、网线、电视、独立卫生间……公租房内设施齐全。如今,他们又把县城周边最好的位置改造提升,建成小区,提供给工人,名字也雅致,叫“荷塘柳岸”。

产城一体,产城融合,既有规划和建设的超前,又有管理体制的创新。滑县产业集聚区项目还没入住,33.6亿元先投给水电路桥和学校、医院。3年时间,集聚区就业人数从1万扩大到3万,县城常住人口从19万跃至28万。长葛从一开始就坚持区城同建,聘请同济大学等5家高资质设计单位编制产城一体发展详规。同时,在管理体制上,新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以产业集聚增加就业岗位,以城市功能完善支撑产业发展。如今,全省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299.18万人,累计新增就业人数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许多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河南也实现了省内转移就业人数超过省外的历史性转变。

政策引导,要素保障

台资企业鼎祥制衣总经理汪心慈两年前刚到周口市郸城县投资时心存疑虑,来了之后发现,标准化厂房“虚位以待”,职工宿舍和食堂样样齐全,连清洁工政府都帮忙出钱聘。去年,政府又帮企业建了13个“乡村车间”,吸纳回流返乡工人4500多人。

在信阳市平桥区,公共实训基地成为企业顺利落户的孵化器。上市公司舜宇集团2010年刚签约投资,公共实训基地就无偿提供实训车间,企业只需安装设备就可培训员工。孵化期间,实训基地帮其招工、培训员工1300多人。一年半后成功孵化,企业迁到产业集聚区。有了熟练工人,企业如今越做越大。

“产业集聚区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试验田。”河南省长谢伏瞻说。为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要素保障机制,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12个文件,不断优化政务、商务、法制等环境,实现“一优带百通”。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外向型企业众多,政府与物流企业联手建设公共保税中心,创造性地把“关境线搬入企业门口”,今年一季度与7家进出口企业签订了各类业务合作,合同金额一举超过去年全市8.69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

企业想要的,千方百计做好服务;企业没想到的,同样千方百计。今年7月开始,临颍县政府为产业集聚区企业服务的内容主动加了一项:开设“周末大讲堂”,每周聘请国内名牌高校知名专家,来园区为企业老板和管理人员讲课。“企业太欢迎了,300人的会场,每次连过道都挤得满满的。”县产业集聚区主任朱俊峰说。

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支持体系、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河南省对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不断提出新要求。

五年探索路,中原“聚变”时。河南省统计局的数字印证了这一“聚变之力”:今年前9个月,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速高于全省6.4个百分点,对全省增长贡献率达67.7%。今年前8个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利润同比增长27.6%,超全省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9.8%。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集聚发展的热潮在中州大地涌动,正助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原载《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7日4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