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递声音 服务大局
关注热点 架起桥梁
背街小巷靓起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郑州宣讲团走进新郑
现代农业绘就秀美画卷
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便民利企“行政超市”
加快推进新港产业集聚区
项目建设
省林业规划设计院领导到新郑调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现代农业绘就秀美画卷

本报记者 刘佳美

站在曾属于自家田地,现已被流转为合作社种植基地的大棚里,61岁的八千乡楼刘村村民刘治业满眼望去,都是过去自己“铁犁牛耕”时的身影。而如今,还是这片土地,却在时间与岁月的交替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自打土地流转后,用时髦的话说,我现在算是‘农业工人’了,但家里照样有粮吃,兜里照样有钱花!”刘治业底气十足地说。

几年前,刘治业所在的村组土地经统一流转,建成了现在的蔬菜大棚。如今他不仅每年都能收取土地租金,而且还在大棚里打工挣钱,刚刚“升任”为技术主管的他,负责10个大棚的技术和生产管理。“像我这个年纪,一年四季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轻轻松松能挣到两万块钱,这可比过去自己种地强太多了。”回想以前一年到头在地里干不完的农活,生活却不见富裕,刘治业深有感触。

刘治业的身上折射出一个现象:过去农民种植的是粮食,收获的是温饱;如今,种植的是信心,收获的是喜悦。于是,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打工者们回到家乡,开始在“金土地”里刨收新的财富梦想。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新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发展现代农业,过去为吃而产,现在为卖而产。

近年来,新郑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为统揽,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品牌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形成了以大枣、畜牧、粮油三大主导产业,蔬菜、特色果品、花卉苗木三大特色产业,构建了以区域特色农业为主导、涉农企业为龙头、城乡互动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上,该市荣获了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市)”和全国“最具农业投资价值县(市)”的称号。

和刘治业所在的村子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经流转后,实现了集约化管理,土地效益明显提高。据了解,今年新郑市新增农村土地流转3万多亩,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经突破10万多亩,占耕地面积18.5%以上。

昔日被分割成方格状的田地没有了田埂,连成一片后的土地平坦得如同飞机场,为新郑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有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今年该市投资6760多万元,建成日光温室541.55亩,塑料大棚315.8亩,连栋智能温室4.96万平方米,智能大棚17.5万平方米,蔬菜标准园建设4个,蔬菜集约化育苗点4个。除此之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建成红枣、莲藕、樱桃等各类农业示范区6个、农家乐接待点10个,培育特色村1个、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园1个、农家乐示范户16个……

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让龙头企业、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出现。目前新郑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8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0多亿元;今年被纳入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2个,特色产业园项目3个,特色产业项目5个。白象食品、好想你枣制品、雏鹰生猪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龙湖镇泰山村的休闲农业被列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白象公司的现代绿色小麦种植产业园建设项目,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新培育发展郑州市级示范合作社8家、省级示范社2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目前,全市合作社280多家,社员总数达2.96万户,带动一般农户4.6万户,年购销总额18.9亿元,养殖总规模达2983.6万头(只)。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让记者在走访中看到了一张张绽开的笑脸。城关乡王刘庄村的刘新发看到自家田里新打配的机井喷出水时笑了;和庄镇陆庄村的高卫轩在领到每亩110多元的惠农补贴时笑了;八千乡楼刘村的刘忠亮运用在农委举办的培训班所学的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喜获丰收时笑了;新村镇老观寨村冯书剑在购置四轮驱动拖拉机后享受到4.6万元补贴后笑了……

当下,新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号角也已吹响,这个集特色种植、休闲观光、红枣文化展示、特色临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三化协调”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让人更加期待其早日破茧成蝶。可以想象,在未来新郑广袤的土地上,现代农业必将以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收获无限的希望和喜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