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书法家义卖献爱心
新郑首部旅游微电影获奖
广场舞培训完美收官
《对不起,我爱你》褒贬不一
朝阳沟人唱响河南艺术中心
“老好人”张国强玩颠覆
本报邀您免费观看《熊出没》
徜徉馥郁书香间
透过历史照射现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透过历史照射现实
——访河南作家乔叶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李焱 图

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乔叶近日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长篇小说《认罪书》,该小说上月成为唯一一部斩获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优秀奖”的作品。记者日前采访了乔叶,她表示,《认罪书》是她迄今为止写得最辛苦的一部小说,无论是体量,还是思想性,都是目前所能达到的极致。

新作讲述“罪与罚”

“之所以写《认罪书》,源于开国元勋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在网上发表的一封道歉信,信中,他为自己在‘文革’期间伤害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行为表达忏悔之情。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主动道歉、忏悔和反思的人在中国始终都是异数。”乔叶说,对待自己的错误和“罪”,大家习惯去否认、忘记和推脱,她认为这种态度是‘文革’遗毒的表现,“我最根本的是想说我们都是不自省、不自知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大家一些反思。”

乔叶说,《认罪书》创作周期有一年半的时间,全篇30多万字,小说有两个外壳和内核:婚外恋的外壳,对应的是“文革”乃至当下的人性;不依不饶、冷酷追讨的外壳,对应的是脱胎换骨的温暖内核。“这部小说我本可以写得很流畅,但我有意设置了‘编者注’、‘碎片’等一些阅读障碍,这样做是希望读者能耐心一些,一层层地读到内核。”乔叶说。

关注当下现实生活

乔叶说,《认罪书》中有不少关于“文革”的章节,她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便是如何保证历史还原度,“我是70后,对于‘文革’毕竟还是没有切身体验,为了没有历史方面的硬伤,我做了大量功课,听许多长辈讲述那个时期的故事。”

乔叶说,她之所以想写“文革”,追根求源其实还是关注当下生活及人性、社会问题,“当下雾霾、食品安全、网络暴力等问题形势严峻,难道这全都是别人造成的?身处其中的我们难道就没有任何责任?我们不能习惯于否认、遗忘和推脱,只有我们大家大方地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地成熟起来。”

“我早期的作品比较自我,从前年的《拆楼记》开始,我的作品开始深入社会现实生活,《认罪书》已经达到我各方面认知的极限,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引领读者对普通人‘平庸的恶’进行思考,让人们从只看到别人的罪到看到自己的罪,诚实地面对自我,清洗自我。”乔叶说。

扎根河南这片沃土

很多读者是通过各大期刊认识乔叶的,以前的她主攻散文,文字雅致,全无河南的乡土气息,“以前的我挺叛逆的,特别不想让别人看出我是个河南的作家,我要把这个地域性的东西尽量撇清楚。”乔叶说,随着创作方向从散文转向小说,她也越来越扎根于河南这片沃土,“小说不是空中楼阁,它有严密的逻辑,我编织的故事全都植根于河南。”

在《认罪书》中,豫北方言等颇具地域性的元素随处可见,字里行间显示出乔叶作为“文学豫军”一员的自豪,“作家就是土地的植物,河南是我创作的母体,我从这片土地中吸取了很多营养,我的小说只有在这里生根发芽,才能是结实耐看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