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是常识回归
夏志清:给读者另外
一个选择
拼车的缺漏只有市场化求解
公办养老资源
要给最需要的人
口水仗
家长要补课的焦虑何来
双管齐下呼唤“清新”中国
“机关开放”中的现代政治意识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是常识回归

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纪委等中央部门至少出台了14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规定,涵盖了他们工作生活的各方面。规定细致,且对违纪行为一直采取高压态势,不仅查处了两万余名“顶风犯案”的干部,甚至还点名道姓公开通报处理有关典型。(1月1日《法治周末》)

“一条接一条,管得是越来越细,看来以后公务员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公务员职业的下行趋势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是公务员群体普遍的感慨。这种感慨既包含着对过去从业状态的留恋,又是现在举手投足都必须小心翼翼的真实体现。这种感慨也或多或少包含着一丝丝不适应和抵触,甚至有人用了“官不聊生”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公务员们的感受。

但不适应并不是一个坏消息,公务员越来越难当就对了。公务员本来就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特殊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公务员在要求具备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求这个群体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他们必须成为社会的道德榜样。这种定位不是捧杀公务员,也不是把公务员们架上道德的烤架,而是因为对于公务员群体来说,他们必须成为道德的高标,才能具备实际的舆论引导力,才能谨守权力的边界。一旦,他们放纵了自己的道德水准,降低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仅仅可能成为一个私德败坏的人,他们还可能成为一个滥用权力的害群之马。因此,为提升公务员群体的形象,建立公务员群体的公信力,必须对他们的方方面面的表现作出明确而严格的界定。

只要他们能够表现出人们期待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社会道德便不太可能彻底滑坡。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道德的社会分布是不均衡的,一些群体的道德高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道德高度。比如公务员群体、商人群体等。因此,在重建社会道德时,必须认识到公务员道德水平的重要性。而道德体现在日常的细节和作风中,要想提升公务员群体的道德水平,必须对公务员的作风作出严格规定。这是提高公务员群体道德水准,防止社会道德滑坡的有效途径。

同时,公务员作风改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道德领域。在某种意义上,作风即观念,作风背后是公务员为官理念的反映和折射——一个公务员他到底为何做官,是为了贪图享受,还是为了服务民众,从他的官场作风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我们很难相信,那些贪图吃喝,出入于娱乐场所和高档会所,与商人老板称兄道弟者,能够将精力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他们恐怕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的信徒。虽然,作风改进并不能完全杜绝贪腐问题,但至少在给权力做一个外围清单,告诉公务员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一旦做了,就是越轨。以此角度看,这样的清单越详细越好,越严苛越好,这种好不仅是对社会而言,对权力本身也是如此。

对于那些散漫或习惯踩线的公务员来说,作风禁令的确是让人头疼的事情,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约束。他们的想法并不奇怪,他们只是散漫得太久,享受了太久,过得太安逸了。公务员本来就是不好当的。这一点,对于公务员群体来说,其实是一种常识和常态。所以,公务员们必须面对和接受“官不聊生”的局面,想一想是不是之前忽视了什么,混淆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有什么还需要改正。如果实在想不通或不想接受,那么要么就被禁令严惩,要么就只能自动退出了。这种公务员待遇的改变无需感慨,这才是社会乐于见到的。 乾 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