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给读者另外
一个选择
未能跨年,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就去世了,享年93岁。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史》,其中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被称作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巨著。他用自己的好恶,通过自己的认知,给读者尤其是上世纪中叶之后的海外读者,提供了另外一种解读中国文学和选择中国文学的方式。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批评中最欠缺的。
中国人的阅读以及阅读环境,尤其是前推几十年的阅读和阅读环境,往往“非此即彼”,受人为因素影响极大。甚至,我们是带着情绪、倾向和有色眼镜来看待诸多作品和作家。而这种阅读倾向,直接影响到世界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了解程度。在多年以前,张爱玲、周作人这样极有争议的作家,中国的读者不读,没有人向海外推介,这样带给世界的中国文学印象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所以,且不论夏志清的观点是否合理,他始终算是完整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拓荒者之一。
今天,我们的文学批评者,应该从夏志清这里找到自己的道路,至少应该做到:“除了批评作品和作家本身,也要给读者另外一种选择。”所谓给读者另外一个选择,就是不要把作品一棍子打死,或者一味地捧上天。学者刘绍铭在评价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时曾经说:“偏见人人会有,夏志清的偏见,没有使他闭上眼睛,抹杀左翼作家应有的成就。评论可能与左派史家有异,但至少让他们上了文学史,没有因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将这些人的贡献一笔抹杀。”那么,我们的文学批评者们是不是应该做到这么一点:“我虽然不喜欢这部作品或者这个作家,但读者可以去读一下。”而不是这样:“我不喜欢,你们也不必去读它!”
如夏志清在介绍巴金作品时说:“尽管佳作潮涌,受到群众的爱戴,我们却无法从他这一期内的作品内,发现任何追求美的企图……”但在最后,他又说:“巴金有关现代中国的短篇故事,分享了他长篇和短篇的温情主义。”这似乎很矛盾,但在我看来这并不矛盾,而是给读者阅读的选择余地。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家们,是否也该像夏志清一样,尽量让读者多了解一些,多读一些,多给读者另外一个选择。这可能才是今天文学批评需要实现的意义。 姜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