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lh4182
lh3c12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石激起千重浪。刘华清的万言书在海军党委、海军机关引起强烈反响。有赞同支持的,也有否定反对的。但刘华清却顾不得这么许多了。

带着对海军的无穷眷念与忧思,刘华清默默地离开了海军。令刘华清没有想到的是,军委常委会否决了海军的方案。聂荣臻元帅随即电话通知刘华清:“你到科学院去,小平也赞成。”

于是,在1975年9月底,刘华清第二次离开海军,成为邓小平组织委派的以胡耀邦为首的中国科学院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三次超常举荐:再展雄风,居功至伟

刘华清不经意间当了一次邓小平的“带路人”,邓小平却成为刘华清一生的“精神引路人”。

刘邓大军麾下冲锋陷阵的舍生忘死,国防科研领域攻尖克难的远见卓识,三进三出海军突破岛链的战略胸怀,让邓小平充分体认了刘华清忠心耿耿的浩然正气与老成谋国的雄才大略。也由此,当邓小平三落三起之后,刘华清的人生命运展现出夺目的光彩:从国防科委副主任到总参谋长助理,从副总参谋长到海军司令员,短短五年间,刘华清四度升迁,屡获重任。

第二次离开海军时,刘华清曾认定:“海军这条路算是走到头了。”没敢奢望还会第三次进海军,而且是当海军司令员。共和国第三任海军司令员,既是刘华清军旅人生能够企及的巅峰高程,也是成就他光荣与梦想的最佳舞台。正是借助这个蓝色的舞台,他首创中国海军战略,开启人民海军从近岸走向远洋的世纪航程,备受亿万国民的崇敬与爱戴;更以“红色马汉”、“中国戈尔什科夫”之称,被国际军事界公认为当代世界杰出的海军战略家。

“海军司令刘华清”,成为他厚重军旅人生永恒的勋章!

“人生七十古来稀。”已经71周岁的刘华清早在1985年就主动申请退出中央委员会,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决计完成海军司令员的历史使命后,交出“接力棒”,脱下戎装,退出军旅政坛。

然而,人生有传奇,命运难测度。就在刘华清憧憬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老倌子”生活时,邓小平却毫无预警地突然召见他。他被上调中央军委,委以军委副秘书长重任。邓小平嘱托刘华清:“调你到军委来工作,就是考虑到军队要搞现代化,现在全军熟悉科研装备的就你了。调你来,就是抓装备,抓现代化!”面对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严峻局面,刘华清临危受命,再振雄风。

意外了。但是还有接踵而至的更大“意外”等着他: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在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同时,提名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深感责任重大,唯恐力不从心、有辱使命,当即给邓小平办公室主任王瑞林打电话,请其报告小平同志:“还是选别人好。”王回话很干脆:“邓主席已定,不会改变。”邓小平的“举荐词”情深意浓:“刘华清身体好,知识面比较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搞国防工业、搞科技装备,在苏联还学了几年。他懂科学,搞卫星、导弹都参加过,是荣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选这么个人当军委副主席恐怕比只看资格好。”

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被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以76岁高龄,进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刘华清做梦也未想到的事。但邓小平着眼国家长治久安,早在会前就做出了高瞻远瞩的安排:“今后主要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同志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主管军委日常工作。据我了解,刘华清、张震同志最熟悉军队。将来挑选接班人的工作,需要熟悉军队的人来承担责任。”他特别交代:“要在全军范围内选拔一批40岁到50岁的人,放到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培养。”

恩深似海,情重如山。邓小平在共和国发展关键时刻的三次超常举荐,使刘华清的晚年再度爆发出炫目的光彩。

任职军委副秘书长和军委副主席期间,他组织力量自主研制空中加油机,为海空军空中远程作战提供了保障;为捍卫南沙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他组织指挥永暑礁海洋气象站等工程建设,结束了南沙无军常驻的历史;他亲赴西沙调研选址修建永兴岛机场,有效增强了南海海域的立体防卫手段和打击力量;为适应军队建设的战略性转变,他参与领导调研论证加快和深化军队改革,组织拟制并颁发了《加快和深化军队改革的工作纲要》,主持制定了加快空军建设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部署,提出了独立自主加快武器装备发展的建议,组织制定了《中央军委关于“八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草案)》。

晋身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后,他协助江泽民主席主持中央军委常务工作。遵循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他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和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实际,坚决贯彻科技强军战略,跟踪世界水平,着眼长远发展,着重规划和组织研制了一系列高新武器装备。他走遍国防科研一线厂、所、院校、试验基地,积极推进陆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大力发展新型飞机、舰艇、导弹、电子装备等一系列重大武器装备,组织领导实施卫星、载人航天和航母预研等战略工程,居功至伟,贡献卓著。

震撼全球的蓝色冲击波

这一天是1983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此时,他刚刚结束对南海舰队的视察。在舰队机关举行的科以上军官大会上,刘华清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海军建设要上去,就非下决心改革不可。如果再不下决心改革,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不管进行哪一方面的改革,都必须以海军战略方针和作战任务为依据。这就是“积极防御,近海作战”。

邓主席对此曾有明确的指示。我们必须以这个战略方针和作战任务为指导原则,进行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这是我们进行建设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海军战略”——这个中国海洋历史和海军建军史上被忽略太久的奠基石,这个攸关中华民族兴盛与国家富强的关键词,作为一个神圣的梦想,一个执着的追求,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烙印在刘华清的脑海里,成为他领引共和国海军现代化新航程的指向罗盘。

追寻和求解刘华清上任不到半年就公开主张以海军战略为改革指导原则的思维逻辑和驱力引擎,最为便捷的路径是重返历史时空,再现那些令人难忘的时代影像。

1982年是属于海洋的。在人类居住的这颗星球上,这一年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蓝色冲击波。

1982年4月30日。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当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第二任主席、新加坡籍著名国际海洋法专家许通美先生手中的红色木槌重重落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130票赞成,4票反对,17票弃权获得通过。

3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