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改革弥合收入增长与“不满意”间的鸿沟
奥斯卡奖带来的启示
领导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取消头胎“准生证”
具有样本意义
为“公务员”祛魅不应走极端
“打车难”不能赖打车软件
税负
“研究生泛滥成灾”
当反思教育积弊
余额宝动了谁的奶酪
两会,敲响改革的鼓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两会,敲响改革的鼓点

过去的一年,身边的大事不断有新进展。“打老虎”的铁拳,锤落一批重量级高官;八项规定成为铁律,规范干部的一言一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在拆除干部群众间的那堵墙;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迎来顶层设计与“摸石头”结合的黄金时期。人民网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会保障、反腐倡廉、食品药品安全暂居今年两会热点前三。50多万网民,用他们的参与传递着民意,有肯定,也有期许。而热点的“变与不变”间,折射出中国巨轮航行的轨迹。

以社会保障为例。近年来,增进民生福祉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托底意识与保障能力日益强大,民生安全网越织越密。从新农合的试点、扩面、保证公平,到“新农保”与“城居保”合并,再到完善低保、大病救助制度,“社保成绩单”亮点频现。而民众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持续关注、权利意识的不断强化,更是一种提醒: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

若说去年以来百姓感受最深、最为满意的,要属反腐倡廉。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远甚以往任何时期。铁腕治吏之下,极大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凝聚了社会力量,激发了信心活力。此时,人们依然热切关注反腐倡廉,但已不是对打“老虎”勇气的怀疑、对能不能拍死“苍蝇”的忧虑,而是期盼在制度创新、简政放权、政务公开方面有更大突破,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群众得到实惠,热词可能变冷;群众有新要求,热词可能保温;问题久拖不决,热词可能“高烧不退”。清欠农民工工资、减轻农民负担、杜绝教育乱收费等问题较好解决,话题自然淡出。而环境保护则因为持续的雾霾,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如何对症下药、重现蓝天?一位行为艺术家放出蓝色烟雾,试图“染”蓝天空,既显得荒诞,又让人心酸。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美丽中国”恐怕只能是挂在墙上的蓝图。

如果把这些热点放到更广阔的改革背景下,不难理解,“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的话语,可谓意味深长。最让百姓心焦的“看不起病,养不起老”,难在破除双轨制;收入分配形成“橄榄型”结构,难在打破既得利益;稳定菜价、房价,难在调控供需矛盾,遏制炒作行为;推进城镇化,难在避免“大城市病”,让农民“记得住乡愁”。既得利益群体已然存在,利益藩篱日趋固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啃硬骨头、涉险滩,全面深化改革。

两会大幕已经开启。5000多名代表委员,从四面八方带来一份份议案提案,也带来百姓心声。期待这些心声变成改革的鼓点,更期待改革“好声音”能变成发展新成绩。 马跃峰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