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细雨骑驴
祥瑞之兽狮子
繁 忙(外一首)
爱的财产
《最熟悉的陌生人》
把三月送给你
qhq4217
qhq42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细雨骑驴

任崇喜

驴,这似马、长耳、窄颊、广额、修尾的尤物,似乎声誉不佳。

柳宗元的一篇《黔之驴》,写尽驴无能而狂妄之丑态,以致“蠢驴”成了最刻薄的骂人话,不是吗?脸长的,谓之“驴脸”;嗓门大的,称为“叫驴”;那些吃软不吃硬的,叫作“顺毛驴”;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认死理的,唤作“犟驴”;做表面文章的,称为“驴屎蛋外面光”;好心被人误为恶意的,自嘲“好心当作驴肝肺”;答非所问的,自然为“驴唇不对马嘴”……

这样说来,驴似乎一无是处。但并不是没人喜欢驴。汉灵帝养驴数百头,常常赶着四头白驴的车在京城里走。魏晋名士王粲听驴鸣如闻仙乐,时常仿叫。他去世后,在他的坟前,曹丕率领众臣学驴叫以示哀悼,成就了一段佳话。明朝遗老八大山人,愤世嫉俗,特立独行,常常自拂光头曰:“吾为僧矣,何不以驴名?”

俗谚言,铁驴铜骡子纸糊的马。自古,驴为帮人驮运的驯顺工具。一道道水来一架架山,赶上那毛驴走四方。“我则待散诞逍遥闲笑耍,左右种桑麻,闲看园林噪晚鸦。心无牵挂,蹇驴闲跨,游玩野人家。”这种悠悠闲适的游玩,骑驴是最相宜的。对于经常出门的人来说,毛驴就是他们最忠实的旅伴。有首民歌唱道:“雪霁天晴朗,蜡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把骑驴观景的惬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神话人物张果老倒骑驴云游四海,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不知是不是从他那里传下来的。据说,张果老常常骑一头白驴,日行数万里。闲歇之时,他则将驴折叠起来,其厚如纸,置于箱囊。需乘之时,他则以嘴含水喷之,瞬间白驴复现原形。

善骑驴的人,还有维吾尔族传说中的阿凡提。他头戴一顶民族花帽,倒骑一头小毛驴,走街串巷。阿凡提和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诙谐幽默,富有智慧和正义感。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骑驴的人,不会是过五关斩六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将。

“驴既低小而不甚骏,故称蹇焉。”身躯瘦弱步履舒缓的驴,最适合穷而后工的苦吟诗人。一头驴,一袭旧青衫诗人,一条山阴小路,和谐地构出一幅行吟图。李白曾在华阴县骑驴,大展飘逸之神采;杜甫自言“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的他一生贫寒;孟浩然不为追求终南捷径而隐居鹿门,头戴浩然巾,骑驴踏雪寻梅,充满诗情画意。

李贺“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骑驴觅诗”之典,其实最早出自于唐代诗人郑棨。他诗思敏捷,创作甚丰,人问何故,他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于是,成为当时一种时尚。“两句三年得”的贾岛,只有在慢悠悠的驴背上,才能仔细“推敲”出“一吟双泪流”的佳句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匆忙赶路的李商隐,胯下的坐骑也是一头瘦驴吧?

南宋乾道九年,春天,细雨霏霏中,陆游骑着毛驴进入剑门。“大剑山,小剑山,离天三尺三;七十二峰,峰峰如剑,直穿云霄。”陆游满怀一腔怨愤独自骑驴过剑门关:“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在这一点上,陆放翁真的没有放开。“青林红树淡无尘,诗思无多味已真。我亦长安车马客,几生修到骑驴人。”把“修到骑驴人”当作自己的目标,放低的姿态,着实令人玩味。

王安石辞官归乡后,“居钟山下,出即骑驴”。苏轼拜访他后感受颇深,赋诗一首:“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这时的他,“往日崎岖”,“路长人困”,听一听驴叫一声也是好的。

黄胄笔下的驴,朴实、温顺、调皮,毛驴漫步纸上,生机盎然。

毛驴是有灵气的,温顺,也有野性。陕北人把驴叫“牲灵”,是牲畜,但又有灵气,可见人们对驴的亲切。如今,一条羊肠小道,一个花布包裹,一头小黑驴,红衣新媳妇回娘家的景致,恐怕只能在记忆深处翻寻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