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警惕房企以办学之名行圈地之实
取消特需
公立医院才能姓公
上市公司招待费去哪儿了
就医红黑榜可以多推广
别让低碳出行
遭遇尴尬
冒牌医生
“法律顾问”
不只是政府需要
琼瑶维权
靠官员更要靠法律
扒下“隐身衣”才能戳到违纪违法者的痛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别让低碳出行
遭遇尴尬

别让低碳出行

遭遇尴尬

在城区不断扩大、汽车日益普及的城市,作为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公共自行车应运而生,已陆续进入全国近百座城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便民惠民工程,公共自行车是如何运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地方的公共自行车为何渐成“鸡肋”?(4月16日《人民日报》)

自行车,人们并不陌生,曾经一度承担大家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当它发挥的作用眼看越来越小时,现实又召唤它重返社会舞台。只不过,加上“公共”二字的自行车,它的命运似乎比以前坎坷了许多。

无论是出于改善环境还是缓解交通,公共自行车倡导低碳出行的理念一直被广泛认可。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却远没有被认可的程度高。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骑到了“十字路口”的公共自行车究竟该何去何从,答案并非那么难寻。

我们经常说,好事要办实,实事要办好。然而,知易行难。我们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公共自行车这种好事如何才能办好的困境。目前,很多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大都采取政府主导推动、企业运营维护的模式。毫无疑问,政府在这项公益性很强的民生项目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政府出于公益、便民,甚至“咬着牙”一直在加大投入,为的是倡导和培育公民低碳出行的理念和习惯,真正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逐步让公共自行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地方的收效却不尽如人意。

从一些地方的现实教训来看,政府不可能“全程”包办,必须通过社会力量共同解决。购买社会服务是其中一种方式,但是在实现自负盈亏上又遇到了很多难题。就拿我国首推免费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武汉举例,由于后期管理脱节,部分市民不够爱惜,导致公共自行车管理维护成本高,加上广告收益不理想,致使企业亏损面临瘫痪。这说明,政府在运营监管方面存在缺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不是意味着就可以当“甩手掌柜”,让企业自生自灭。政府购买资金归根到底来自于所有纳税人的钱,所以不能只管“生”不管“活”,否则就不是一种真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前提是方法必须对头。要想少走弯路,关键在于要“走心”。从自行车设计到借还方式的设计,从科学调度到管理维护,从骑行道路保障到运营监管,自行车加上“公共”二字之后所带来的问题远没有想象得那般简单。公共自行车不仅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还代表着先进文明。文明的推动,靠文化自觉,更靠制度涵养。低碳出行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既然大方向没有错,就要从现代化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上找寻答案了。 向 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