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均接待费是一种“被接待”
网络文明需大家建
不要因政策“小变动”
再做出婚姻“大决定”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预算公开需要更多“明细”
官微“斗气”:
管理缺位还是价值错位?
虚伪的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可怕
社会更需“准时下班文化”
部门利益藏腐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均接待费是一种“被接待”

近日,中央各部委纷纷在官网上公布“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不过,部委之间的接待费数额相差悬殊,引发网友关注。例如,农业部2014年公务接待费预算在2000万元以上,而住建部2014年公务接待费预算仅为13.95万元。对此农业部回应称,农业部是中央国家机关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部门之一,2014年在职人员年人均公务接待费预算仅为263元。(4月20日《北京青年报》)

农业部抛出了“人均接待费”的概念,看似很有新意,其实混淆了实质。“人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人都有份。换句话说,分子和分母要有对应关系,两者要在同一个逻辑体系内。好比一个单位的人均工资,那是大家都要拿工资,这时候计算人均工资才有启示意义。你要是把不相干的环卫工人,算进电力、电信中打包计算,还在算垄断国企平均工资,这不是忽悠人吗?

可接待费完全不是这样。相对于工资的“人人都有份”,接待费是“领导才有份”。无论一个单位的接待费多与少,基本都是领导的事,都花在领导身上。去年8月份,有网友爆料,江苏省镇江市环保局新区分局局长办公室里,存放着五粮液等5箱名酒,最终这一事件被中纪委通报。这些名酒,普通员工有机会享受吗?还不都是领导的事。相对于有些领导“喝坏了胃”的撒娇,普通员工只有“喝坏了党风”的感慨。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员工来说,过去也许一年还可能在“年会”上有一次吃喝的机会,可现在连这一机会也没有。员工不是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吃喝,而是吐槽为什么有些人始终吃喝。

吃喝时与员工无关,算账时拿员工凑数,员工只有“做分母”的命,这难道不是一种“被接待”吗?由此得来的人均接待费,即使再低又有什么意义?不仅“公款吃喝”,“三公支出”都是如此。拿公车来说,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这“三个三分之一”与普通员工有什么关系?再拿公款出国来说,有些领导一年出去几次,可大多数员工一辈子也出去不了一次。你可以讲这是工作需要,但明明这与员工无关,却把员工拖出来“做分母”,这多少有些不讲道理、没有道德。

既怕接待费高,也怕高得没有理由,更怕高得乱编理由。客观地讲,农业部这几年接待预算还是逐年下降的。统计表明,农业部2014年公务接待费财政拨款预算2460.71万元,2013年为3530.34万元,2012年为3755.68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反四风的成果。但是,反四风是一道没有终点的考题,是一张不断延展的考卷。在接待预算上,不仅要看减了多少,还要看有没有继续减的空间。

“人均接待费”实际上是一种“被接待”,人多并非接待费高的理由。在公款接待中,监督历来是一个难题。换一个视角看,“人均”有全员参与的意思,公款接待不可能人人“做分子”,监督接待却可以人人“做分子”。不妨明确规定,公款接待的所有细节必须在内部全面公开,甚至出台一项制度,在公款接待时,随机抽取一名普通员工代表参加,以此体现“全员监督”。如果这样的话,在算账时让员工“做分母”,人们相对能够接受一些。

毛建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