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掌故
小小说
新书架
郑州地理
知味
随笔
lh4526
lh453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地理

石板沟天桥

马清贤

石板沟的天桥又叫“干桥”,干桥,就是桥底下有沟无水的意思。

石板沟是荥阳市城关乡的一个行政村,属半丘陵地区,村里沟壑纵横。天桥就建造在村东的一道南北走向的鸿沟之上。

石板沟村里的这道鸿沟,是从南边的笔架山(又叫三山)上直冲下来的,蜿蜒几十公里长,直达荥阳北部。此沟在石板沟村,宽有十余米,深有二十余米,沟坡十分陡峭。这条沟不仅影响着当地村民过沟种地,收打粮食,还阻碍着刘河、柏庙等西边村民往东去的道路。

因此,鸿沟之上需要有桥。据《慈航普济·重修天桥记》碑文记载:“汜城东南(新中国成立前石板沟村属汜水县柏庙区)三十里许,有桥雄踞鸿沟上游,势若长虹,横跨楚汉界上,名天桥者,汴洛孔道也。嘉庆年间蔡寨蔡联辉、刘其志、陈维辛等曾修土桥,日久坍塌,桥余一线,来往人畜落涧毙命者年年有见。刘焕庭、许海臣等再议修桥,因募款无多搁置焉。民国十一年,原清法部左丞魏公星五次倡议建石桥,未酬志没。二十年辛未岁,国府救济水灾,魏公子缦卿厅长与郑市商会会长张君波岑,在郑领请发洋面一千七百八十七袋,合洋六千一百六十一元,天桥桥工局领面三百五十袋,折合洋一千二百零七元整……砌石成桥,桥长六丈五尺,厚一丈二尺,足高二丈五尺,顶宽一丈二尺。六月中始,用时二十月,天埑变通途。事用红石七百一十九顶余,白灰五万斤。魏君玉山与侄儿东周督工,在云山收运灰石……左丞公济世之志,永存千古!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十月榖日。”

天桥碑记字迹模糊,大多文言笔者不明。听当地老人讲述说:这里沟深坡陡,人畜行走不便,经常有牲口坠落摔死。在京里做大官的魏大人(又名魏联魁,奶名骡子,柏庙区魏岗人)回来路过这里,许下口愿要建一座石桥。可是,桥还没有建,魏大人就患病死了。临死时他对儿子说,咱承许人家的一座石桥,一定要兑现。魏大人的儿子在河南省府(开封)也是个大官,让人运回了一大屋洋面(面粉)和钱粮让家乡人雇工建桥。修桥补路是造福子孙的善举,有人领头,村民踊跃参加,见天都有几十上百人成群结队去十几里外的五云山(在刘河镇)上烧制石灰,采运石块,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建成这座桥。

此桥为什么叫天桥?当地人笑着说,沟老深啊!一个石磙掉下去,三年没有落到底儿。——玩笑话,是石磙卡在沟半腰的树后了。在建桥时,上头来人查看,魏大人对地方官说,哪座山高往哪儿领,哪条路不好走走哪条路。来查看的人走累了,听说路还远,就打道回府不看了。天桥吗,哪会在平坦的地方?魏大人是想让公家(国府)多调拨些钱粮来,周济当地百姓。

现在的天桥还在,石碑犹存,但这座桥路却不大使用了。在2005年实行村村通硬化道路时,当地政府在天桥北五十米处架起了一道八米宽的公路桥,使东西道路笔直宽广,畅通无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