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联合办公提升办事效率
新郑龙湖国家级
湿地公园项目动工
依托网格平台
开展征兵宣传
道德不需要犹豫
群众“掌勺” 烹出精神大餐
xyx4576
xyx4575
xyx457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群众“掌勺” 烹出精神大餐
——新郑市八千乡文艺展演见闻

本报记者 刘佳美

5月21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小满,田地里麦类、谷物等农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

这一天,新郑市八千乡的群众在夏粮收获之前,提前享用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值得一提的是,为这顿大餐“掌勺”的,全是十里八村的“自己人”。

上午9点,随着“咚咚咚”三声铳响,舞狮、盘鼓、广场舞、戏曲、唢呐……早已拉开架势的24支文艺队,纷纷亮出绝活,“各显神通”。从四面八方涌来抱着孩子的、拎着板凳的上千名群众,脸上尽是过年般的喜悦。

与以往从城里来的文艺队不同,当天500余人的“演员”队伍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些平日里村民身边的邻居、大姐、三叔……摇身一变成为举手投足“专业范儿”的“演员”。表演中,时不时有“演员”与观众互动着,引得阵阵哄笑与喝彩。

68岁的马喜顺是八千乡沙张村戏曲文艺队的一员,也是当天年龄最大的“演员”。在简易搭建的戏台前,坐在小板凳上观看演出的大爷大娘高兴地合不拢嘴,老马也表演得格外卖力,他管自己这叫“汇报演出”。

原来,痴迷戏曲多年的老马前不久经过“高人”指点后,在该乡举办的“戏迷擂台赛”上一举夺魁。而那位“高人”,就是该市“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中负责戏曲培训的专业老师。

“人家老师就是专业,对俺村戏迷从唱腔、动作到乐器演奏一点一点教,以前俺们都是自娱自乐,现在经老师一‘点化’,水平立马‘呱呱叫’。”老马对今天的“汇报演出”信心十足。

一阵响亮的鞭炮过后,人群开始向舞狮的架子下聚集。按照习俗,鞭炮过后,最精彩的高台舞狮就要开始了。只见俏皮灵动的“狮子”在九米高的架子上逐层攀爬,时而翻上,时而绕下。

人群里有几个穿着“北大附中”校服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看得目瞪口呆。学生家长是从外地来探望孩子的,刚好赶上这个活动,“像这样的民俗文化表演现在不容易看到了,只有像新郑这样多举办类似的活动,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也能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

“具茨山上留下始祖脚印,溱洧河畔流淌郑风古韵……”从小合庄文艺队的舞台上传来“新郑味儿”十足的歌词,这是新郑自创的广场舞曲目《最美黄帝故里人》。

悠扬的旋律,飘逸的舞姿,再加上“接地气”的歌词,让人群中不时传出啧啧称赞声。“这广场舞跟平时的不一样,还怪洋气嘞,以后咱也学学”,“就是啊,看人家跳得多美”……

不光看的人觉得美,跳的人心里更“得劲儿”。“别看俺们都是农村妇女,可只要音乐一响,踩着节奏,立马都成‘演员’了。这舞蹈大气,歌词也是咱身边的,越跳越得劲儿,越跳越觉得自己美。”领队的话,立刻引来一片爽朗的笑声。

阵阵喝彩声也在俏皮夸张的竹马旱船旁、敲击有力的盘鼓军鼓旁、即兴扭起的秧歌旁不断响起。整个活动现场,“演员”们尽情展示,群众喝彩声不断。

“让群众变成演员,成为文化的主角。”的确,群众自己“掌勺”,才能烹制出适合自己胃口的“大餐”。当品尝着自己的“手艺”成果时,那份笑容才是发自内心、最真实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