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绿城杂俎
新书架
掌故
名人轶事
随笔
随笔
知味
lh4587
lh459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闯将”印象

李 丽

2002年,适逢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60周年,省委宣传部在文艺系统做 “讲话”纪念创作动员。作为青年电视编导,很想为这个活动做点什么,闷在家里苦思冥想,有一天心里突然一亮,确定为杨兰春老师做一个全面的专题片。

初次去杨老师家很惊讶,四壁陈旧,从未装修,最显眼的家具是杨老写作用的掉漆的老式三斗桌,桌子对面的窗帘是一块轻飘飘的旧花布,用简易铁丝穿起来挂着。

得知我准备做专题《现代戏的闯将》,老人家很欢喜。名人上了年纪,社会活动少了,他内心有种孤独和落寞。但是,一谈到创作,他瞬间变得像个快乐的孩子,还边说边手舞足蹈的表演。他说,创作《朝阳沟》的动议是老文化局长冯纪汉在“大跃进”时提出的。起先杨老觉得这是有明确政治意义的创作任务,但是,当他与曹村乡亲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银环、栓保、二大娘、老支书等一个个活灵灵的形象在他心中活起来,他再也丢不下他们。杨老说,有了生活,还必须善用戏曲抒情手段刻画人物,说着他动情地哼起《朝阳沟》核心唱段 “人也留来地也留”,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虽然当时他的听力已经不好了,哼唱时音调不大准,但是他哼出来的旋律特别感人。

谈到戏剧界搞政绩工程,为拿奖耗巨资大制作,演员为赚钱走穴等现状时,他一脸愤怒,边说边做着伸手拿钱装在兜里的动作。他说,人民的演员要为人民演戏,戏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没有生命力,而不是靠大制作、凭少数人的评判。

电视专题片《现代戏的闯将》是对杨老师一生艺术创作的总结,希望站在中国戏曲发展的高度,对杨兰春老师进行全面评价总结。我们联系到中国戏曲史论界泰斗张庚、郭汉城先生。当时张庚老师年事已高,身患重病,语言表达有严重障碍。但是,当其夫人张君老师转达了采访意图、并征求意见时,张庚老师激动地表示,“对于杨兰春我有话要说。”

采访前商量好,请张君老师领会张老意图后代为表达(张老只能用手势与夫人交流,只有张君老师能够会意)。但是,采访中他总是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呜呜啦啦地表达——杨兰春是人民的艺术家,是中国戏曲现代戏改革的伟大功臣……

回到郑州,杨老师听我讲述北京采访经过时,双唇抖动,热泪纵横,喉咙哽咽着始终讲不出话来。

片子播出后,我到杨老师家征求意见。他见到我,满脸绽放着愉悦,握着我的手长时间不松开,说片子做得好,看到采访到的老朋友们百感交集,说着又掉下眼泪。当我转达领导邀请他出席台里“纪念讲话60周年大型晚会”时,他再三推辞,还用手比画着说,我是案板上的肉,上不了台面!后来,好说歹说才算答应下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