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新华社《半月谈》
印刷会议在郑召开
扑下身子 为民办事 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清醒认知 真推实做
河南高招分数线
最高上涨42分
现场咨询会今日有两场
突出重点 合力攻坚
确保畅通郑州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实现
28日起地铁运营延至22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密委局“一把手”驻村任“第一书记”
扑下身子 为民办事 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往,群众眼中的“一把手”总是高高在上。如何让他们扑下身子,贴近群众?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密市从市直局委、人大政协、公检法司、金融系统以及部分局委的正科级二级机构中,选派百名“一把手”驻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让这些领导干部到农村“接地气”,帮助村集体健全组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从而实现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

正如到岳村镇尹村任职的新密市科工信局局长刘大军所说,只有到基层去,才知“办公桌”距离群众有多远。技术再发达、信息再通畅、交通再便利,都代替不了驻村入户、蹲点调研。

来集镇巩楼村与郑登快速道之间有一公里断头路,村民出行不便。新密市商务局局长张艳艳到村上任后,立即协调派驻单位和乡镇党委共同出资修路,打通了村民家门口的一公里断头路,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百名领导干部任职“第一书记”后,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入户走访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摸清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确定服务民生的具体事项,“晾”出服务的目标和任务,向群众公开做出服务承诺。

在茶庵村“第一书记”带动下,40多名机关党员与茶庵村困难群众“1+1”结对帮扶,直接把服务送到了群众家中。

围绕服务民本民生,“第一书记”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有的千方百计协调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有的时刻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群众吃水、住房、出行、教育、社保、就业等难题;有的积极救济弱势群体,让群众享受惠农政策,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第一书记”都利用全部的资源和力量为群众服务。

村级党组织建设,是这些领导干部的另一“强项”。慎窑村由于派系矛盾、干群关系紧张,10年换了9个支部书记,选派“第一书记”让村党支部有了领导核心,班子和人心凝聚在了一起。“第一书记”积极融入村级党组织,发挥党建经验丰富、领导能力较强的优势,加强和巩固基层组织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补充村级党组织的“短板”。

这些领导干部驻村后,主动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着力建设综合素质好、服务发展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指导完善 “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管理工作机制,积极搭建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便民服务平台,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局委“一把手”驻村后,市直单位的资源与村级发展的需求紧密连接在一起,更多的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最需要的农村,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侯庄村大规模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受困于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因素制约,一直未取得经济效益,群众守着100多座蔬菜大棚挣不到钱,又舍不得放弃。看到新密市农委主任祖君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群众心里有了底气和依靠,又重新燃起了创业发展的希望。

正当位于曲梁镇的新密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之时,新密市把国土、工商、国税、银行、发改委等重要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派到辖区各村任职,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更加畅通的服务渠道、更加便利的服务条件。

“第一书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民增收,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引进项目、盘活资产、联建帮扶等多种手段,发展工农业经济项目,努力促成农民群众就业创业。

这些“一把手”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熟悉农村情况,善于协调处理疑难复杂矛盾,他们主动承担信访稳定工作重任,帮助乡镇党委政府减轻了维稳的压力和负担。

在煤矿企业关闭整合的利益调整分配中,农村基层产生了诸多矛盾纠纷。“第一书记”积极发挥信访维稳工作“第一道防线”作用,注重用调解手段化解纠纷,敢于直面复杂矛盾和棘手问题,直接参与处理基层事务,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的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及时排查调处、教育疏导、预防化解矛盾,用温情服务暖民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本报记者 张 立 通讯员 郭淼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