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郑在巨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出号外 重磅消息火速传
两度停复 几经磨难步更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出号外 重磅消息火速传
[激动“号外”][愤怒“号外”]

号外是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为迅速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发行的报刊,《郑州日报》曾出过3份号外,将重磅消息及时地传递给读者。

对于号外,《辞海》的解释是,定期出版的报刊,在前一期已出版,后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发行的报刊。因不列入原有的编号,故名号外。

《中国新闻使用大辞典》是这样阐释的,报纸为抢报突发性重大事件的新闻而在固定编号之外增发的单张报纸,即在当天报纸出刊后赶在下一期报纸尚未出版之前发出。号外通常只刊载一件突发性重大新闻,不在版面上拼入其他新闻,并使用特别醒目的大字标题。英国《泰晤士报》1805年曾为奥军向拿破仑投降而首次出版号外。中国《人民日报》1970年4月26日曾为中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出号外。

[ 喜悦“号外”]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那几年,生活虽然艰苦,却是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彼时,中国体育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就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夺取世界冠军,另一件是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这两件事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民族精神,被称为“精神原子弹”。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到处是各式各样的乒乓球台。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为中国体育赢得了世界荣誉,并一举成为最受国人喜爱的体育项目。在1965年第28届世乒赛(地点为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上,中国女团与男团双双夺冠,这是全民瞩目的盛事,喜讯让人兴奋不已。4月20日上午,《郑州晚报》立即发行了“号外”,让郑州人民从红通通的文字中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激动“号外”]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当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全国人民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广播。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巨龙腾飞,扬眉吐气,更是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庆贺和鼓舞之声,不断传来。

1965年5月14日,我国又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次沉浸在喜悦中的《郑州晚报》,5月14日上午发行“号外”,报道我国又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那时候的“号外”都是套红印刷,几乎没有图片,与原有报纸的版面大小相同,有的时候只是原来报纸版面的一半。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来的号外都采用彩色印刷,为了引人注目,号外二字要比原报头的字体大不少,标题和图片的处理也很具有视觉冲击力;在文字的使用上,不仅简洁明快,而且非常重视其震撼力和鼓舞性。

[愤怒“号外”]

1999年5月8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使用导弹袭击了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我人员伤亡,馆舍严重毁坏。这一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罪恶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政府当天上午即发表严正声明,严厉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野蛮暴行,要求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郑州晚报》及时出版“号外”,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随后于5月10日召开了报社编采人员“抗议北约丑恶暴行,悼念遇难新闻同行”座谈会;14日特派记者赴京,慰问牺牲的三位烈士家属,并给许杏虎的父母带去报社职工捐献的15000元现金。

紧接着,中国民众义愤地组织了一系列抗议活动,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之火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彻底点燃,这表明媒体的宣传起到很好的作用。

2002年全面改版后的晚报还出版过一次特别的“号外”,即2003年伊拉克战争。据当时的责任编辑朱建明介绍,当时伊拉克局势非常紧张,晚报国际新闻编辑部预料到很快就会开战,就策划筹备了相关专题内容。3月19日晚,下夜班前,他要求编辑们第二天上午9时都来报社待命。

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许,开战消息传来,大家立刻投入到工作状态,因为之前准备充分,24个版的特刊内容丰富、迅速出版,这是同城媒体中唯一一家加印出版“伊拉克战争号外”的报刊,因此反响较大。虽然此特刊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号外”,封面未出现“号外”标志,但从其本质和效果上来看,完全具备“号外”的特点与功能——内容是重要新闻和特殊事件,且在两期之间临时出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