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郑在巨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原之子 名冠河南竞点赞
郑风晚话 誉满绿城争传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风晚话 誉满绿城争传阅
《晚话》

□本报记者 武建玲

多年来,《郑风》联系并发表了海内外众多知名作家作品,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省内作家。在解放思想、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郑州日报》创刊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好专栏之一。

《郑风》

《郑风》是《郑州日报》副刊的名称,取自《诗经》十五国风当中的“郑风”。

1949年7月1日创刊后,副刊一直是《郑州日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路走来,副刊几易其名,《副刊》、《红原》、《红苑》、《普乐园》……

1995年8月14日,副刊改版,新刊名为《郑风》,每日一期,是综合性副刊。据时任副刊处处长邓万鹏介绍,1995年副刊的改版是在参考了全国不少党报和晚报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家的看法是,作为党报兼晚报,办综合性副刊是《郑州晚报》副刊的唯一正确发展方向。其好处在于,能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满足各个层次和不同兴趣读者的需求,力争使更多读者在副刊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使报纸副刊拥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确实培养和形成了自己庞大的读者群。”

副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红火。这与改革开放后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关。与此同时,经过几代编辑的努力探索,《郑州晚报》副刊也有了一支有素质、有战斗力、不计名利全心投入的优秀编辑队伍。在联络作者方面,副刊编辑们立足郑州,面向全省,放眼全国,经常走出去与作家、名家交朋友,建立了遍及全国的作家网络。在邓万鹏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本已经发黄的邮政编码本,书页已经卷边,翻掉的书页夹在书中,这个用来联系作家的小本子他已经用了20多年。在《郑风》开设专栏或撰稿的作家有刘心武、魏巍、蒋子龙、陈祖芬、叶延滨、丁耶、南丁、苏金伞、青勃、张一弓、二月河、张宇、王大海等,这切实保证了副刊充足的稿源、一流的质量。

《郑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最初的《郑风》开设有我的故事、晚话、小小说、星花、人生在世、文化漫笔、花鸟虫鱼、灯影漫录、文化小札等30余个小栏目。近年来,《郑风》的小栏目随时代发展有所调整。在版面编排上,《郑风》一般以名家作品或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作品为主打稿件,并配以插图;本地作家或成长中作家的作品及知识性小文章,则作为补充稿件。整个副刊既有时效性、贴近性,又兼具可读性、服务性,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多年来,《郑风》联系并发表了海内外众多知名作家作品,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省内作家和本市作家,在本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成为《郑州日报》的品牌。

《晚话》

《晚话》是《郑州日报》创刊后在副刊上推出的言论(杂文)专栏。作为《郑州日报》副刊的一个固定专栏,《晚话》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40多年来,《晚话》发表了不少针砭时弊、扬清激浊的文章,在全国晚报中都很有影响力。

创刊初期,该专栏就明确以《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为范本,具备战斗性、文艺性、知识性。当时的杂文作者屈指可数,稿源也不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骨干作者发展为30多人。

1963年10月22日,停刊两年后的《郑州日报》复刊,复刊后改为《郑州晚报》。老报人曹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时任《郑州晚报》总编辑周政将副刊看作晚报的“面孔”,将《晚话》看作晚报的“眼睛”,予以高度重视。

《郑州晚报》1964年至1980年停报。1981年元旦,复刊后的《郑州晚报》恢复了《晚话》栏目。“‘文革’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需要解放。人们有话说,中央也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晚话》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恢复了。”曾任《晚话》栏目编辑的老报人李登科回忆,当时在全国报界,不少报纸都有类似的杂文栏目,杂文栏目一时风行。

《晚话》等杂文栏目受追捧与杂文的特点不无关系。杂文具有新闻性,当时的很多新闻报道拨乱反正,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杂文结合时事,以一定的新闻事件为议论对象,引导大家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由于针对时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观点,这也使杂文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而且短小精悍的杂文自由灵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比起板着面孔的政论文章自然受欢迎。杂文还具有知识性。虽然几百字,但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对于刚从文化沙漠中走出来、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人们来说,颇具吸引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晚报》曾以《晚话》为载体,组织了几次杂文征文活动,知名作家唐弢就曾担任过评委。当时国内知名的杂文家牧惠、刘征、章明等曾为《晚话》撰文,省内作家王继兴、邓志刚、孙传恒、王大海、王怀让等也曾在该专栏发表文章。《晚话》在解放思想、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郑州日报》创刊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好专栏之一。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