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郑在巨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临危不惧 职工群起斗凶顽
爱岗敬业 记者冒死探黄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漂流 见证壮举][黄河漂流 原因为何]
爱岗敬业 记者冒死探黄漂

□本报记者 刘俊礼 汪 辉

1987年,一群年轻人自发组织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与北京青年黄河漂流队、安徽马鞍山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协作共进,成功首漂黄河,被誉为“人类漂流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壮举”。本报尝试全程跟踪报道模式,记录探险勇士当年的探险过程。

[黄河漂流 见证壮举]

那是一个激情四射、渴望创新、改变的年代。

那是一个用行动维护尊严的年代。

那是27年前的1987年,一群正处在“精神青春期”的年轻人自发组织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与北京青年黄河漂流队、安徽马鞍山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协作共进,成功首漂黄河,被誉为“人类漂流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壮举”:这是中国人首次用无动力工具完成的对黄河的全程漂流探险,漂流队一寸不落漂完了黄河全程,填补了世界探险史的空白。

也就是那一年,本报尝试全程跟踪报道模式记录探险勇士当年的探险过程,记录他们从黄河源头开始漂流,经历了高原断粮、滑坡雪崩、峡谷激流、瀑布漩涡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完成了人类漂流探险史上的一次壮举。

今天,我们再次回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以激起人们对勇士的怀念,再一次让勇士的精神影响我们每一代人。

[黄河漂流 原因为何]

记者查阅资料中得知,诱发这一壮举的原因很简单:赶在外国人之前漂流母亲河。

1985年,得知美国人出资30万美元购买长江首漂权的消息后,西南交通大学的尧茂书于当年6月北上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独驾孤舟“龙的传人”号,抢先开漂。由于没有后勤救援,尧茂书在长江上游漂流了1200余公里后,于7月24日在金沙江通伽峡段遇难……

尧茂书之死,在中国骤然唤起了江河漂流探险热潮……

1987年4月10日,由河南省青年自发组织的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宣告成立……同年同月,都是民间组织的3支不同的黄河漂流探险队先后赶到海拔5000多米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分别是“北京青年黄河探险科考队”、“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和“马鞍山爱我中华黄河漂流考察队”。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青年的英雄壮举。1987年4月15日晚上,25岁的郑州人朱磊在电视上看到了“黄河漂流探险队即将出发”的消息,热血沸腾,执意参加漂流,在厂领导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撬岗”而出。第二天,朱磊便义无反顾地踏上黄河漂流探险之路。自己买车票到青海西宁,到了黄河源头地区,他租了一匹马,骑着马在暴风雪里走了五天五夜。

“那雪是横着下的。”朱磊这样形容。那时,他想如果漂流队再不接收他,他就买条船自己干。“看到这种情景,雷建生被感动了,就允许我加入了。”朱磊说,从这个侧面可以想象到当时漂流的决心是多么大。

1987年4月的后半月,河南黄河漂流探险基本是寻源的过程。黄河的两个源头——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分别发源于雅合拉达合泽山和各次各雅山,相距21公里。这一代海拔在4800米以上,气候恶劣,缺氧量达40%。4月30日和5月12日,队长雷建生、郎保洛率领的两支分队分别到达了黄河两个源头,开始漂流探险的历程。13名队员驾着3只大船、两只小船,穿过了风急浪高的扎陵湖和巨冰漂浮的鄂陵湖,经过20多天的艰苦奋斗,首创一寸不落漂完包括双源地内的两个黄河源头的记录。

5月26日清晨继续下漂,到了青海省玛沁县附近的拉加峡。黄河此段的河道上全是落差巨大的瀑布状峡谷,没有任何动力措施和先进救援措施的探险队员们,只能全靠勇气和划桨技术硬闯,一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而且200公里内无法救援。

6月17日、18日接连下暴雨。19日下午,雷建生、郎保洛、朱红军、张宁生等人冲滩时所乘船只被巨浪掀翻……

20日上午,朱红军、郎保洛、张宁生、雷建生的遗体先后被发现……

困难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终于在9月25日,漂流队队员成功完成了首次无动力全程漂流黄河。漂流全程达5464公里,落差4831米。

[晚报报道 感动全城]

这个当时轰动世界的民间自发黄河漂流壮举,1987年的《郑州晚报》进行了报道。当时《郑州晚报》决定派记者刘书志登程随队采访报道。

身为“看客”的刘书志,内心也涌动着被当时那股“漂流热”点燃的激情。他在报纸上写道:“为了这胜利的微笑,队员们曾困于雪野两昼夜,又重整旗鼓再冲河源,四天三夜历尽艰难……狂风暴雪,涉行沼泽,举步维艰,低温缺氧,嘴唇肿大,面部爆裂。请记住这个时间:1987年5月11日下午1时。”可见当时的困境是何其艰难。

这些用镜头记录的一个个珍贵的瞬间都值得珍藏。

袁世俊记得,当年漂流成功路过郑州时,在花园口的河堤上站有几千人,政府机关领导、社会各界人士都前来迎接,敲锣打鼓,那场面简直有点“惊天动地”。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袁世俊、王巴鲁、朱磊等黄河漂流队队员对于“黄漂”经历依然充满激情,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实现宏伟理想而勇于探索、勇于开拓、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勇士们。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