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9版:郑在巨变 岁月留痕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地铁开通 郑州驶入快时代
五年申遗 天地之中扬威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五年申遗 天地之中扬威名
[屡创申遗“神话” ][五年辛苦不寻常 ]
“天地之中”——中岳庙。
观星台以其独特价值在世界科技史、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登封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
“天地之中”——嵩山嵩岳塔。

□本报记者 左丽慧

2010年8月1日,经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项目仅经过了一分多钟的大会讨论,即获得与会委员国的高度认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9处世界遗产。“申遗”之路走了5年多,挫折与艰辛、收获与欢笑,使每一个参与、经历“申遗”的人都刻骨铭心。

作为郑州市首处世界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从启动、申报到成功,“申遗”之路走了5年多,其间经历的挫折与艰辛、收获的汗水与欢笑,足以使每一个参与、经历“申遗”的人都刻骨铭心。

[凝聚千年建筑精华 ]

2005年,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与国家和河南省文物局多次沟通,邀请专家现场讨论论证,最终确定选取“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项目,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06年该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这组分布在4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8处11项建筑包括: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的策源地——少林寺建筑群;世界最早观测子午线的场所——会善寺;程朱理学的源头——嵩阳书院;中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汉三阕;中国最早的道观之一——中岳庙。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这些古代建筑,寺、庙、庵、观、宫、塔、桥、坊、阙种类齐全,年代自汉至清,绵延千年,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

[屡创申遗“神话” ]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是无数人努力的“必然”,而从难度上看,申遗工作历时长、范围广、参与人员多、难度大,又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从市文物局遗产处了解到,“申遗”工作先后完成了保护规划与文本编制、环境整治与文物本体修缮、立法保护、档案资料建立、遗产监测管理、宣传展示等多方面工作。而这8处11项建筑共包括367座单体建筑,涉及遗产数目之多、范围之广全国罕见;在申遗期间,共开展文物本体维修工程达107项、绿化工程植树30万棵,绿化面积达140公顷,拆迁整治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涉及1347户居民,60家企事业单位、7所学校,整治任务之重、涉及面积之广泛,全国仅有。

在工作机构上,建立了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三级“申遗”工作领导机构,郑州市申遗委的直接责任单位就有29家,各局委抽调专职从事申遗的工作人员达100余人,成立驻登封工作组,数月坚守、百日攻坚,登封市更是举全市之力……

“回顾申遗全程,可以说是不时出现新情况、不停面临新抉择、不断攻克新难关。”任伟表示,最初接到指示筹备申遗,申遗办用两三个月时间完成了通常要两三年完成的文本编制任务;2009年第33届联合国遗产大会上,历尽艰辛赢得了“补充材料推荐列入”资格;在世界申遗形势愈加严峻、审议标准日趋严苛的情况下,最终全票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年辛苦不寻常 ]

“从准备到成功,申遗之路走过了5年多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任伟表示,申遗成功虽已4年有余,但回首其间的波澜壮阔,仍觉惊心动魄,那些为申遗事业贡献智慧与汗水、呕心沥血的各级领导和普通工作者以及无数无名英雄的故事不胜枚举、鲜为人知,他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克服了申遗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挫折,共同演绎了一段申遗佳话。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