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0版:郑在巨变 岁月留痕 上一版3  4下一版
航空新城 托起中原腾飞梦
生态廊道 浓墨重彩塑绿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生态廊道 浓墨重彩塑绿城
[ 国家园林城市实至名归 ][ 生态廊道建设添绿留白 ]
彩色的生态廊道成为绿城又一景观。

□本报记者 裴其娟

绿的是树、粉的是花、灰的是人行步道、橙的是自行车道,从2012年起的两年时间内,郑州17条主干道两边,悄然建成各50米宽的五彩生态廊道,从郑州城区伸出,与两道绿色圆环相交,串起周边县市。

200公里生态廊道只是我市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布局产业,为城市发展“添绿留白”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省会人民建绿爱绿护绿,走过了一条从“风沙城”到“园林城”的不平凡道路。

[ 战风沙建绿城誉满全国 ]

翻开厚厚的城市绿化志,依稀聆听到园林绿化发展的足音——

省会迁郑之初,郑州市是一座仅有77株行道树的“风沙城”,“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是旧郑州城的真实写照。

从1950年冬开始,在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下,市委、市政府每年冬、春两次发动各个单位人员和广大群众义务植树。1952~1953年,先后绿化了解放路、一马路、正兴街、货站街、东大街、福寿街、德化街以及行政区的主要干道。其中解放路是郑州市第一条以法桐为行道树的林荫路。

1980年以后,我市新建道路绿化统一纳入道路基本建设投资。1982年,市政府投资30万元从上海引进大量常绿苗木和花灌木,改建中原路、建设路、金水路、人民路、南阳路、嵩山路、大学路、陇海路等8条道路的绿化带,其中中原路、建设路的绿化模式闻名全国,被广泛学习推广,并纳入教科书。

1985年,郑州市以35.25%的绿化覆盖率名列全国317个城市之首,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12平方米,赢得了“绿城”的美誉。

[ 国家园林城市实至名归 ]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一度出现滞后。就在我市戴上“绿城”桂冠9年后的1994年,又痛失这一殊荣。

郑州再次踏上“绿化城市,重塑绿城”的漫漫征途。

1997年7月,首先对碧沙岗、人民、紫荆山三大公园和动物园周边拆墙透绿,广泛栽植法桐,并采用嫁接技术解决了悬铃木毛球的缺陷。

作为重塑绿城的重要抓手,进入21世纪后,郑州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以每年不低于500万平方米的速度建设公园绿地。2003年~2006年,全市新建小游园147个,建成熊儿河滨河公园、东风渠滨河公园、月季公园等14个公园,对老107国道、郑花路等道路两侧实施了30~60米宽绿化,年均新增绿地面积56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道路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游园广泛分布,滨河公园贯穿市区,点、线、面结合,市区园林与城郊绿化融合,大树大绿,三季繁花、四季常绿,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化体系。

2006年1月,郑州市实至名归,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 生态廊道建设添绿留白 ]

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道路平整,环境幽静。

6月的郑州,热浪滚滚。走进中原西路生态廊道,顿觉凉爽了许多,郁郁葱葱的苗木,绵延数公里,宛如一片绿色森林。时而有市民骑车在林中穿过,三五成群,悠然自得。据市园林局监测,生态廊道中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可达1210个,比市区普通道路增加近10倍。

2012年,市委、市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确定生态廊道建设目标:中心城区到县市、到新市镇、到乡村,用交通道路相连,两侧建设20~50米的生态廊道,实现“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的生态廊道效果。当年完成拆迁近2000万平方米,绿化1500万平方米。

生态廊道建设使行人和骑自行车人们的路权得到了充分保障,促进了产业布局有序调整,为城市发展适度“留了白”。据统计,“两环十七放射”收储土地约1.3万亩,为郑州未来发展留下巨大空间。

美不胜收的“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已成为郑州生态园林建设的最大亮点,在持续数月、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青联委员及普通市民参加的“走进生态廊道”活动中,人们对此赞不绝口。

如今的郑州,满目葱茏,生态廊道继续在延伸,目前,郑州市已将生态廊道建设扩大至“两环十三一放射”,并推进27个区级综合性公园建设,为美丽郑州、生态郑州建设夯实基础。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