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2版:郑在巨变 时代肖像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郭元英∶一架飞机捐集体
盛婉∶一缕纱线织盛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郭元英∶一架飞机捐集体
[买架飞机送集体][本本分分当农民]
北航生产的蜜蜂系列飞机。

□本报记者 孙志刚

1984年,郑州市沟赵乡郭庄村村民郭元英自费买飞机捐给政府,被誉为“中国农民买飞机第一人”,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这位昔日农民的楷模告别了名利,重新过起了本分的农民生活。

[ 闻名当地万元户]

慎言、沉稳、平和,又不失昔日“新闻人物”的范儿。在小区绿荫下的石桌旁,记者见到了这位昔日让全国农民崇拜的“明星”:1.8米的个子,平头、花格T恤,一身干干净净的着装,看上去一点都不像68岁的老人。

经历过那段动荡岁月,就格外珍惜发展的机遇。郭元英说,改革开放前由于怕“割资本主义尾巴”,都不敢干个体,遇上改革开放好政策,大家开始试探着搞经营。他那时开了个纺织配件厂。说是个厂实际是个小作坊,全靠自家人干,连工人都不敢雇。纺织配件厂只生产易损小零件,跑到北京、东北、内蒙古等地找销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10个月之后,他便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不光是村里,乡里也就我一个。”谈起那段历史,郭元英还是满脸的自豪。

[买架飞机送集体]

新乡刘庄村集体想买架农用飞机消息,引起郭元英的浓厚兴趣。

“你不知道,人站在半人高的棉花地打农药多费劲,要是有飞机喷洒能省多少事。”作为生活在棉花主产区的郭元英,萌生了要买架农用飞机的念头。他认为,用飞机喷洒农药更适合大集体统一农田管理的实际,适合大面积播种管理。

1984年,郭元英到北京航空学院洽谈购买“蜜蜂三号”农用飞机的事。一听说农民个人来买飞机,人家还不卖,这下可急坏了郭元英。郭元英跑到乡里开证明,还请乡长一起跑了一趟,颇费周折才谈妥。当时谈的19500元一架,等了一年多,到1985年2月提飞机时算下各项费用花了27000元。

“提飞机时,沟赵乡政府派汽车把飞机拉到郑州机场。”郭元英介绍,北航把飞机拆解后装上汽车,由汽车从北京把飞机拉到郑州机场。飞机一运到郑州机场,北京的技术人员便进行组装,由郑州机场的飞机驾驶员进行试飞。

虽然是自己买的飞机,郭元英连坐也没坐过,就捐给了沟赵乡政府。买了飞机,又遇上分田到户,原有计划也全部打破。后来,乡里连修飞机跑道的钱都拿不出,1986年,这架飞机便被乡里转送给了原邙山区,一直存放在黄河游览区的一间仓库内。大兴安岭火灾之后,应东北林业部门请求,这架飞机运往大兴安岭扑救火灾。

“那时候,挣了钱总想给政府办点好事,富国才能富家。”郭元英说。买飞机前,郭元英一家还开了个家庭会议。郭元英的妻子回忆说:“那时候老人也同意,我也赞同,我们全家都支持元英这个决定。”

[本本分分当农民]

自从买了农用飞机后,全国学习郭元英的考察团蜂拥而至。“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全国七届人大代表等各种头衔接踵而至,郭元英走上一个又一个讲台为工人、农民、政府机关作报告。

“那时候,虽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许多人还不敢轻易行动,怕被戴帽子。”郭元英承认,也正是在当时那个特殊的环境下成就了自己。他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认准了政策,吃透了精神。“主要是改革开放政策好,有了好政策就要大胆干。”郭元英说,“时隔30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强了百倍,住的是楼房,衣食住行无忧,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对历史回顾中走出来,郭元英也有些莫名的失落。后来,由于身体不适,在沟赵乡政府工业办干了两年后又本本分分地做自己的农民,偶尔也到外面打过工。如今,修养身心,有机会就和老伴一起出游。

郭元英很满足的是,那时经济条件好,能供养两子一女上学。如今,儿子、女儿都有工作,子孙满堂,一家人其乐融融。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