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2版:郑在巨变 时代肖像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郭元英∶一架飞机捐集体
盛婉∶一缕纱线织盛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盛婉∶一缕纱线织盛名
[“闪电手”当起名师傅][逾八旬不忘“知国情”]
邓颖超(左)接见盛婉。

□本报记者 张 倩

1948年,郑州解放。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老板丢下工厂、工人,一个人跑了。但历史记住了他,因为他从上海带来的120名员工中,有一位后来成了河南乃至中国纺织界最有名的人物,她就是盛婉。这名来自上海的小女生从学徒到技工、到师傅、再到劳模,年仅20岁便名扬河南纺织界,更以创造了“两项全国第一”的工作纪录,在中国纺织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号。

[“小上海”成为老郑州]

盛婉,1933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就进上海利民纱厂当童工。第一次随纱厂老板来到郑州,盛婉才16岁,在郑州利民纱厂工作了一年多后,纱厂维持不下去,老板跑后,政府接管了企业,给员工发了路费,盛婉等被遣返回原籍。

1951年,郑州市人民政府想重开豫丰纱厂,劳动部门就想起盛婉这批成熟的纺织工人,便给她们去信说:“你们是在河南失业的,应该还来河南,由政府给你们安排就业。”于是,盛婉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再次来到郑州。

从风华正茂到黑发染霜,盛婉在郑州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成为地地道道的郑州人。盛婉总说,她是赶上了发展纺织的好时候。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全国财经会议,会议确定建设“全国六大纺织基地”,其中就有郑州,盛婉在那个时候脱颖而出。

[“闪电手”当起名师傅]

求上进、人缘好、厂里重视,使得盛婉干起活来劲头十足。1953年整整一年,她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当年赢得郑州市特等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称号。1954年,盛婉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纺织行业全国比武,盛婉2.5秒钟接一个头,1分钟接20多个头,速度最快,被誉为“闪电式接头法”。

干活麻利,头脑灵活,热心待人这使得“闪电手”盛婉也有了另外一种身份“师傅”。那时,北京、西安、石家庄等地每建成一家棉纺厂,新工人都要到郑棉二厂培训、实习,工人们把“二棉”戏称为“母鸡厂”,盛婉就是这个“母鸡厂”里带徒弟最多的“母鸡”,仅三四年间,盛婉手把手带出的徒弟,就有600多名。

盛婉说,上世纪50年代,职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理解能力、手头快慢、学习态度也各不相同,带徒弟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奉献精神。“因材施教”,为教徒弟,盛婉这位“名师傅”付出了大量心血和业余时间,做示范、传技巧,一次次一回回,一丝不苟,不厌其烦。

[逾八旬不忘“知国情”]

1979年盛婉任河南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1985年任河南省第五届政协副秘书长,她还是中共八大、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一至三届河南省委委员,第一至四届河南省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21年前,她从河南省第五届政协副秘书长的职位上退休。

“年轻时习惯了忙碌,退休后也是个大忙人,每天都不忘关心国家大事。”盛婉的小儿子翟卫文告诉记者,读书、看报、看新闻联播、写文章成为母亲退休后常做的事情。今年近82岁的盛婉,因患有糖尿病、脑梗塞等疾病,腿脚不太灵活,很少下楼活动。但是,门外发生了啥大事,都“瞒不过”她。翟卫文说,郑州通地铁、建航空港等等,母亲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从童工到劳模、从旧社会一路走到新时代,盛婉用她的实际行动表明,劳动人民是光荣的、伟大的,是祖国人民最为需要的。她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