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4版:郑在巨变 时代肖像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刘国华∶一针一线拥军情
白凤祥∶一刀游走脚趾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刘国华∶一针一线拥军情
[ 子弟兵的“好妈妈” ][ “刘国华”感召接力 ]
郑州拥军模范刘国华老人缝制万双鞋垫送给子弟兵。
刘国华老人正在加工鞋垫。

□本报记者 覃岩峰

她是一名普通女工,却有着半个世纪的拥军情,她是全国拥军模范,她叫刘国华,被称为“人民子弟兵的妈妈”,退休前是市社会福利工厂工人。

[ 新中国成立初期“总代表” ]

刘国华1914年出生于河南南阳,生前定居郑州市管城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她对站在正义一方的八路军、解放军有着特殊的感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解放军也就不会有老百姓翻身做主人”,这是刘国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解放战争时期,刘国华冒着枪林弹雨,和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一起给解放军送粮食,运送棉被、鞋垫等物资,并救治、安置过无数受伤的解放军战士,也和很多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尤其是在1948年郑州解放初期,刘国华担任郑州13条街巷的总代表,她经常不辞疲劳地走街串巷开展各种地下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了解熟悉共产党。在她的组织下,郑州的各项拥军活动风生水起。

[ 子弟兵的“好妈妈” ]

刘国华拥军纵横半个世纪,跨越大半个中国。北京武警总队,成都军区、兰州军区抑或是济南军区、福州军区,全国很多地方都留下过她的“足迹”。老人用不计任何回报的付出诠释了什么是“拥军情”。

在刘国华眼里,不论大事小事,只要是部队的事都是自己的事,她所做的很多事情并不为人知。上世纪70年代,刘国华看报纸的时候,看到济南军区某部马营长为救群众摔伤腿住进医院的消息。第二天一大早,她便拉上几个要好的大妈一道,带了些葡萄和香蕉,搭乘公共汽车到驻军医院看望。

马营长感动地问她们是哪里人,刘国华只是淡淡地说:“俺是前边庄上的,你为群众受了伤,俺代表村里人来看看您。”回去的路上,刘国华想到马营长摔伤了腿不能动,合计着给他买个收音机。那时的收音机还是稀罕物件,刘国华和其他几个大妈凑了钱买了台给马营长送了过去。

这几个老大妈给我送了葡萄、香蕉又给我送收音机,她们到底是谁?马营长让身边的勤务员来了个“盯梢”,一直跟到刘国华的家里。后来,马营长的双腿尚未痊愈,就一瘸一拐地专程看望刘国华,同她们结成了忘年之交。

在人民子弟兵眼里,刘国华是个好“妈妈”。临终前的一个月,刘国华还瞒着医生,坐着轮椅,来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看望“孩子”们。因为生病住院,自发到医院看望刘国华的部队官兵来了一拨又一拨,这位走过了84载坎坷风雨历程的坚强老人,在“兵儿子、兵闺女”面前流泪了:“孩子们,俺求求你们,好好学习吧,别再浪费时间来医院守着俺了……”真情流露的时刻,大妈和学员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无言的泪水化作永恒的情意。

[ “刘国华”感召接力 ]

半个世纪中,刘国华给部队送去香烟1000多条、酒1300多瓶,累计资金2.3万元,占其全部工资的三分之二。经她探望、护理过的伤残军人2700多人次,为解放军战士缝制鞋垫5.8万多双。

1987年,刘国华被评为郑州市拥军先进个人,1991年被评为郑州市爱国拥军模范,1992年被评为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在她的影响下,很多郑州市民加入到拥军行动中。

1990年秋天,石晟磊抱着孩子去郑州银基商贸城童装店买衣服。在银基商贸城的西北口,看见一个很熟悉的身影在捡剩饭。走上前一看,原来是刘国华老人。她问老人捡这么多剩饭做什么。老人说喂鸡,等鸡长大了,煲鸡汤给子弟兵送去。老人住的楼上,堆满了鞋垫和做鞋垫用的零碎布料。

石晟磊回家后,就趁下班时间到附近一些服装店、小服装厂去捡人家做衣服剩下的布料,利用下班时间做鞋垫。当她第一次带着自己做的500双鞋垫来到刘国华家里时,老人十分诧异,从那时起石晟磊跟着刘国华老人踏上了拥军路。

1998年3月,刘国华老人病逝,石晟磊一声不响接过拥军火炬走了过来,每年都坚持去武警河南总队郑州市支队四中队,看望可爱可敬的子弟兵。

贾红伟是我市一名普通的市民,每月微薄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省出来买成东西送给部队和子弟兵。拥军这件事,他一做就是20多年。如今,被称为“拥军大叔”贾红伟的拥军路走了20多年,他跟着刘妈妈走了很多军营,贾红伟记忆犹新:“她老人家在临终的时候还给了我50块钱,还惦记着让我去买鞋垫给部队送去。”

不仅仅是郑州,在全国受到刘国华影响走上拥军路的人不计其数,他们演绎着一幕幕军民鱼水情,让我们的国防越来越强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