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4版:郑在巨变 记忆永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登山揽胜 尽观黄河风景
拴宝银环 一曲数代传唱
zt4613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登山揽胜 尽观黄河风景
[ 今朝后花园 ][ 旅游新坐标 ]
旧日的邙山如今已建设成为黄河风景名胜区。
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邙山提灌站。
站在邙山山顶眺望黄河,曾是很多郑州人的周末乐事。

□本报记者 郑 磊

来到被誉为城市“后花园”的黄河风景区,郑州的老市民常常会被勾起美丽的回忆。黄河、炎黄塑像等文化旅游符号成为记忆郑州的最好载体。

[ 昔日老名片 ]

邙山,亦称邙岭,位于郑州市西北隅,西起石珍河和云罗山以东,东至京广铁路,东西长约100公里。

“那个年代,在我们这些老郑州人的记忆中,邙山极目阁、黄河母亲哺育塑像,就是郑州的城市坐标。”今年已83岁高龄的市民崔卫国说,上世纪80年代,邙山就是市民尤其是北郊居民的天然公园,“尤其是哺育塑像,一度作为河南电视台的台标,成为郑州乃至河南旅游业的标志。”

市民吴波祖籍武汉,大学毕业后定居郑州。“我们刚来郑州时,不少热心人就推荐去邙山景区游玩,没想到之后邙山就成了我们近郊游的根据地。”“邙山对于老郑州来说意味着很多,她是郑州日新月异发展的见证,也是纯洁爱情、友情的见证。”市民安女士笑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好景点为数不多,而邙山则成了她们的“快乐大本营”,“有时候我们都是步行前往,但一点都不觉得累,而是充满着期待和向往。”

[ 今朝后花园 ]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这是唐朝诗人李贺对牡丹的挽语,是说牡丹只在初春绽放,而邙山牡丹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盛开在晚春,可谓“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邙山来”。

这只是如今邙山的一个镜头:花草竟放,郁郁葱葱,堪称天然氧吧。

不信?来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感受一下:但见星海湖如明珠般镶嵌在葱茏的山峦之间,巍巍邙山在碧波荡漾中若隐若现,可以充分感受到“斑斓花海绕群山、如诗画卷入眼来”的秀美景色,再登上岳山远眺,黄河滔滔东流,述说着亘古不变的豪迈情怀……

不少景区老职工告诉记者,这里由荒山秃岭、黄沙漫天变成绿林覆盖、郁郁葱葱,凝聚着一代代邙山人辛勤的汗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发展,不仅让邙山更绿了,也使这里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岳山耸翠”美景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一组数字成为邙山变绿的生动佐证:10年来,该景区共栽植乔灌木种类200余种、30余万株,成功引种驯化各类花木600余种,其中包括30多种珍稀濒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树木栽植总量相当于上世纪30年的总和。如今,该景区林木总量逾80万棵,核心区域拥有林地380多万平方米、草坪5万余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 旅游新坐标 ]

2002年10月,郑州黄河游览区正式更名为黄河风景名胜区。

有人说,在经历从邙山头到后花园的嬗变,经历了从辉煌到低迷的阵痛后,黄河风景名胜区从此有了深谋远虑的气质,黄河之滨洋溢着思想的味道。

没错,开发黄河澄泥砚文化瑰宝;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全新打造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黄河碑林……母亲河畔,一场重塑郑州旅游品牌的“连续剧”恢宏上演。

“黄河之滨—中国郑州”这组一次次闪耀在央视的醒目字幕,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母亲河与这座3600年古都相融共生的密切关系,如今,这里已成为郑州旅游的新坐标,吸引着无数友人欢聚于此;每逢节假日,不少市民也举家来到母亲河畔休闲游玩,他们也欣喜地发现: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这颗镶嵌在万里黄河上的明珠,正不断展现着绿色的新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