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4版:郑在巨变 记忆永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登山揽胜 尽观黄河风景
拴宝银环 一曲数代传唱
zt4613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拴宝银环 一曲数代传唱
[ 超越时代长演不衰 ][ 共同打造“朝阳沟”品牌 ]
晚年的杨兰春仍热爱阅读,笔耕不辍,直到逝世。
上世纪60年代电影《朝阳沟》剧照。

□本报记者 秦 华

现代豫剧在20世纪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和激荡的社会变革中,迎来了从草根到河南第一大剧种、中国重要剧种的嬗变。豫剧经典剧目、诞生于大跃进时期的现代剧《朝阳沟》,50多年来长演不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 七天七夜赶排《朝阳沟》 ]

《朝阳沟》的诞生过程颇具传奇色彩。编导杨兰春曾在《豫剧〈朝阳沟〉诞生记》里这样写道:“当初,如果不是河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叫我写《朝阳沟》,就不会有这出戏的出现。”1958年3月初,冯纪汉请时任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的杨兰春为全省召开的局长会写个戏,创作时间只有一个星期,杨兰春结合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烈场景,回忆起自己在登封曹村朝夕相处的男女社员,开始动笔写戏。

七天七夜编排一出戏,近乎天方夜谭。但杨兰春一边写剧本,王基笑、姜宏轩一边配曲,演员同时学唱,边写边作曲边排练,“到了后几场,先是用录音机把我编的唱词录下来,后来录音也来不及了,就随手拿个烟盒,想出两句就写出来,发给演员学。最后一场,我干脆到排练场直接口述,叫演员当场记。就这样,硬是七天七夜排出了这出戏。”杨兰春说。

词编好了,曲来不及作,杨兰春说:“不用作曲了,就用豫剧的‘迎风板’,演员们都会唱。”冯纪汉问:“开幕吧?”杨兰春说:“戏还没有名字哩。”冯纪汉只得又到幕前说:“再等一等,戏还没有名字哩!”台下又是一阵笑。杨兰春想到曹村的山坡上有个朝阳寺,那一带的地理环境都是丘陵山沟,就将剧名定为《朝阳沟》。

[ 超越时代长演不衰 ]

1963年,《朝阳沟》被搬上屏幕。1964年元旦,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观看《朝阳沟》并接见了全团演职员。之后,《朝阳沟》又两度赴京演出。50多年来,《朝阳沟》演出场次超过3000场,中、外文版本已有20多种,这在豫剧现代戏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当年《朝阳沟》究竟有多受欢迎?杨兰春儿子、本报记者杨光向记者讲了个故事:“有一次第一代‘银环’扮演者魏云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慰问演出,部队首长给她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战士奔赴前线要轻装上阵,不必要的东西都不允许携带,有个战士偷偷地藏了一盘《朝阳沟》的磁带,后来这个战士牺牲了,他死前要求在自己的墓里放这盘《朝阳沟》磁带。

《朝阳沟》诞生在大跃进年代,写的却是人间真情,其中既有银环与拴保的爱情,也反映了婆媳、姑嫂、邻里等感情,表现了中原大地淳朴的民情民风民俗,这使得它能超越时代而不衰。第三代“拴保”扮演者盛红林说,《朝阳沟》所到之处都大受欢迎,观众队伍长到看不到头,“许多人骑着三轮车,带着干粮,拖家带小地赶几十里路跑来看戏,有时演出中遇上下雨,观众就拿伞啊被单啊报纸啊遮雨看戏,特别让我们感动。”

[ 共同打造“朝阳沟”品牌 ]

杨兰春的老家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管陶乡列江村,现已改名为朝阳沟村;登封朝阳沟原来叫曹村,也改名为朝阳沟村——因一部戏而改名,这在全国极为罕见,而两个村庄却都因豫剧《朝阳沟》而改名,争相开发“朝阳沟”品牌。持续有五六年时间的“真假朝阳沟”之争一时引起广泛关注。

“父亲生前对南北两个‘朝阳沟’都有着同样的热爱,他曾表过态,只要能对当地有促进作用,双方都可以用‘朝阳沟’品牌。”杨老的儿子杨光说,曾“摩擦”不断的两个朝阳沟村,现在像是亲戚一样,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河北朝阳沟村曾举办过两次“朝阳沟文化节”,登封朝阳沟都派了代表去参加,而2009年11月登封杨兰春文化园开园的时候,河北朝阳沟村也有代表过来,并当场捐助十万元用于园区建设。“现在这样的状态,我相信是父亲乐意看到的。”杨光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