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3版:郑在巨变 记忆永存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味道 三记舌尖留香
繁华如昨 老街历久弥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繁华如昨 老街历久弥新
[ 老街再展盎然新姿 ] [ 地铁时代的商业复兴 ]
德化街新貌
紧邻火车站的德化街商家云集。

□本报记者 赵文静

德化街北口友谊大厦9楼,每天傍晚,刘培恭和老伴儿都会站在窗口,看着林立的商铺慢慢淡化在华灯初上的车水马龙中,融化在夕阳的最后一抹金黄中,凝固在这个百年老街跃动的音符里。

刘培恭老人今年78岁,生在德化街,长在德化街,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条老街。“儿时放学归来,拎着瓶子穿过热闹的街巷,到德茂祥打酱油;翻墙到德化戏院,和小伙伴们一块听火烧红莲寺、西游记等名家戏曲……”在老人眼中,尽管岁月白了鬓发、老了容颜,德化街却繁华一如往昔。

[ 风雨百年德化街 ]

在郑州,有着百年历史积淀的德化街,不仅见证了郑州商业史,烙有中原商业文化的深厚印迹,还折射了一个世纪以来郑州的发展变迁。

1905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河南巡抚陈夔龙巡视郑州,目睹火车站一带商机勃勃,上奏清廷开郑州商埠。随后,这块紧临火车站的不毛之地,一下子身价百倍,成为商家云集之地。1905年德化街建成,当时的街道以苑陵街为界,以南称天中里,以北称惠人街。因为“惠”与“毁”谐音,受到商人忌讳,1916年,清末举人刘帮骥与街上的众商家合议,将天中里和惠人街合并,定名德化街。寓意“以德立商、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经商理念,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当时的德化街长400米,宽10米。德茂祥酱菜园、同仁堂药铺、魁祥花铺、瑞丰祥绸庄、俊泰钱庄等名店相继出现。鼎盛时期,这里日接待顾客达万人。

[ 老街再展盎然新姿 ]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德化街成为郑州名副其实的商业街。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亚细亚等一批现代化的商场在德化街旁巍然耸立,商战的硝烟再次点燃。而这个时候德化街已风光不再,使得百年商街陷于沉寂。

当新世纪的钟声响起来时,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这条曾经给郑州人带来无限光荣的世纪老街。2000年,郑州市政府投资1.76亿元改造德化街,并于2002年12月28日正式建成开街。

百年德化的商业雄心没有停步。2004年初,二七区政府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宇通集团,宇通集团投入4亿多元建设百年德化二期工程。2005年底,一座靓丽的百年德化购物街呈现在郑州市民面前。2006年,这条老街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著名商业街区”称号。

[ 地铁时代的商业复兴 ]

对于郑州而言,1904年春天的火车奔驰而来,一声汽笛声,开启了千年商都的郑州时代。百余年后,千年商都步入地铁时代。郑州商根、风雨百年之德化街,也正经历着一场空前剧变和升级。

“虽然历经百年,德化街的‘商业宝地’地位不曾改变,而地铁时代的开启,让德化街优势更为突出。”二七特色商业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德化街地下人防工程(即德化新街)预计10月份具备运营开业条件,作为地铁1号线、3号线和6号线的唯一地下连通通道,在紧密联系二七、火车站商圈的同时,德化新街也将成为中心之中心,延续百年德化街在郑州商业的中心地位。

正如二七区组织编撰的《德化故事》中所说:百年几多变迁荡气回肠的德化街,以磅礴之势勠力拓进的德化街,在这最好的时代里,也将头雁高飞、展翅远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