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5版:郑在巨变 记忆永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湖光水色 相伴童年时光
碧波荡漾 一河穿城而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碧波荡漾 一河穿城而过
[ 治理“龙须沟” ][ 金水河“蜕变” ]
上世纪80年代的金水河像一条飘带,妆点着美丽的郑州。
如今的金水河两岸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

□本报记者 王 影

从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中流过,从商城遗址的废墟中流过,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繁华都市中流过,3500年来,金水河像一条飘带,由西向东,流淌在郑州市民身边,妆点着郑州这座美丽的城市。

[ 美丽的传说 ]

金水河,发源于郑州市密县(现今新密市)梅山北黄龙池,流经市内5区。经黄龙岗、黄冈寺、金海水库、耿河村入市区,穿淮河路、嵩山路、测绘学院、郑州大学、大石桥、人民公园、二七路、人民路、紫荆山公园,沿国际饭店、中州宾馆南侧至东郊燕庄、聂庄、姚寨,在祭城八里庙以西向北入东风渠,全长28.2公里。

围绕金水河名称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子产在郑国当宰相26年,廉洁奉公,家里没多少积蓄,死时连丧事都办不起。他的儿子只好一筐筐背土,把他埋在陉山上。郑国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献出各自的珠宝首饰。子产的儿子不受,人们只好把这些首饰扔到子产封邑的一条河中。河中的珠宝突然放出绚丽的光彩。碧绿的河水泛起了金色的波澜,此河便取名为金水河。

历史上,金水河也曾有过丰实的物产和迷人的风光。

[ 治理“龙须沟” ]

传说不是历史,清水河也早已成为过去。由于上游水源枯竭,河水断流,大量污水排入河内,造成河水黑臭,鱼虾绝迹,金水河曾变成一条臭水河。

金水河是郑州重要防洪灌溉河道。为了治理污浊的金水河,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市历届政府颇费心力,50年治污工作走过了治水、治河、综合治理三个阶段。

1949年到1958年,10年间,市政组织大规模治水工程11次,解决了河水泛滥之灾。

1958年到1976年是金水河的治河阶段,治河以拓宽挖深河床为主要内容,经过疏通、改道、建闸、设坝等工程,金水河的排洪能力大大提高。

“从1978年开始,金水河进入综合开发、统筹规划、截流污水、引蓄清水、美化市容为重点的新时期,先后投资数千万元,治理河长8.6公里,铺设污水管道10多公里,完成了几项重大的污水改道工程。”现任郑州河道管理处组宣科科长吴镇江,从1985年组建金水河管理处工作至今。他介绍道,1991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国家计委将金水河列入全国第二批限期治理污染项目,市政府制订了《郑州市金水河综合治理方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动员全市人民加快金水河治理的决议》,金水河治污工程步伐加快。

[ 金水河“蜕变” ]

1994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金水河建成集园林、绿化、人文、游乐为一体的开放式、高品位的滨河带状公园,并取名为“金水玉练”。滨河公园西起淮河路,东至107国道,全长11.3公里,总投资达1.5亿元,1997年开工建设,到1998年建成向市民开放,郑州人从此拥有了碧波清流。

清晨,人们在金水河畔跑步、跳跃、舞蹈,滨河公园是一个广阔的大操场;夜幕降临,老人在树阴下散步,恋人在花丛中私语,孩子在青草间嬉戏,滨河公园是人们精神和文化的寄托;双休日、节假日,人们在河畔游玩、娱乐,滨河公园是一个美丽的乐园。

成千上万的郑州人流连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河文化。漫步在滨河公园的堤岸,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特色,并融合了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又有隋河宋肆、子产祠园等20多个景点与之衬托,16.8万平方米的草坪,143个品种、3.5万株错落有致的树木与之呼应。此外,不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曲径通幽,而且还有戏迷乐园、外语角、门球场、假山鱼塘等多种设施。

郑州是个缺水城市,虽然从2005年开始,金水河主要靠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注入,但仍无法保证水源,市民见惯了金水河水时有时无的景象。2010年,随着郑州市实施生态水系工程,引黄工程全部完成,80%的水由黄河水注入,剩下的用中水,水源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如今,清波漾绿城,美景收眼底。城在水中,水穿城走,人在画中,滨河美景尽在不言中,市民的滨河情节尽在欢笑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