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名人轶事
掌故
博古斋
新书架
文史杂谈
商都钟鼓
散文
lh4664
lh467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博古斋

“丰碑”自古不是碑

高宗达

“碑”本来是指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

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吊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桓楹,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柱上有孔,穿索悬棺以入墓穴。孔颖达疏:“桓,大也。楹,柱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桓楹,天子、诸侯葬时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穿绳索,悬棺而下,取其安审,事毕即闭圹中。”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宫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