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郑·社会 上一版3
骄傲的清洁工妈妈
监督卡里聊民生
新郑蔬菜端上香港餐桌
职业教育
打开成才的另一扇窗
好媳妇更似亲生女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骄傲的清洁工妈妈

本报记者 边艳

王巧红是一名清洁工。提起自己的职业,她很自豪:我的孩子说我是一名光荣的“城市美容师”;提起自己的孩子,她更骄傲:村里人都羡慕我培养了两名大学生。

提起王巧红的这一双儿女,大家都一个劲地称赞。大女儿王茜今年刚从信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儿子王珏以640分的成绩考上山东大学,目前就读大三。一个农村家庭,接连走出两个大学生,成为当地佳话。

7年的清洁工生涯,正是孩子们从高中到大学的一段时光,这7年,她培育出一双优秀儿女,让人忍不住想和她唠唠儿女养育经。

除了每个月的工资,王巧红家里没什么收入,但她和老公还总要想办法解决孩子们的生活费,特别是两个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再艰难,也要供孩子们读书!”只有初中文化的王巧红有着很朴实的想法,“这么多年,不管社会对读书怎么看,但我们知道,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自己。”

谈起教育子女的经验,王巧红坦言,他们一直对子女比较开明,基本上是“放养”,但却反复叮嘱子女,就是多站在别人立场思考问题。

王巧红的女儿王茜说,自己最崇拜和敬佩的人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母亲拥有别人少有的宽厚、理解和包容,她经常和他姐弟俩谈心,给他们讲很多做人的道理,教他们换位思考,使他们姐弟俩从小就学会理解他人,这也让他们学会为人处事,并且在想问题时,能多变化角度,这些都是书本上很难一下子学到的。

谈起父母的教育方式,她表示母亲对他们姐弟要求非常严格,上小学、初中时每天放学回家先写作业,书本上要求会背会默写的必须在家给他们再背、默一遍,晚上必须按时睡觉;上了高中,每次放假回家,别的孩子总是拿回家一大堆衣服让其父母洗,可他们姐弟俩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先洗衣服,然后再各自分工,一个买菜,一个炒菜做饭。

“母亲非常节俭,也很坚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我们更好的生活,母亲做起了保洁工作,每天凌晨一大早起床,外出打扫街道,我们姐弟俩看着很心疼。这一干就是7年,7年了,她手上的茧子更厚了,皮肤更黑了,我和弟弟都劝她别再这么辛苦,可母亲总是说,她多干点活就可以让我们姐弟俩多买些学习资料。”

一名普通的清洁工培养出两个大学生,王巧红早已成为村里甚至街道上的“明星妈妈”,许多家长专门到他们家里请教育儿经验。村民老刘与王巧红一家十分熟悉。“两个孩子学习一个比一个努力,成绩一个比一个好。放学后,他们帮助父母干家务活,我们经常拿他姐弟俩当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老刘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