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诗的杀伤力
黄土地长出的文学“诺奖”
绿萝之悟
白居易的追悔
《回首又见他》
qhq4612
qhq461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诗的杀伤力

陈鲁民

诗言志,也抒情,诗记事,也议论。诗能赞美,亦能讽刺。有时,一首小诗的臧否之功,往往杀人于无形,有盖棺定论之效,真能“胜过三千毛瑟”。

吴三桂降清,出于军事、政治、利益方方面面的考量,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至于爱妾陈圆圆的被掳,顶多是其中一个诱因罢了。但诗人吴梅村在《圆圆曲》里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就一下子把他宣判为好色忘义的无耻之徒。诗传到吴三桂那里,他又恨又气,无奈鞭长莫及,只好在自己的地盘里禁止这首诗的传播。时至今日,我们一提到吴三桂,就会很自然想到这句诗,看来这个恶名他是永远要背下去了。

1904年,慈禧太后“万寿”之日,只有17岁的柳亚子奋笔疾书,写下了《纪事诗两首》:“毳服毡冠拜冕旒,谓他人母不知羞。江东几辈小儿女,即解申甲詈国仇!胡雏也解祸华封,歌舞升平处处同。第一伤心民族耻,神州学界尽奴风。”这两首诗揭露了慈禧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笔锋犀利,如投枪匕首,因而不胫而走,流传一时。令慈禧的寿辰变得十分尴尬无趣,办也不是,不办也不是,让她领略了讽刺诗的厉害,知道书生也能“杀人”。

抗战初期,蒋介石基于“攘外必先安内”的思路,采取不抵抗主义,国民党革命派代表人物何香凝十分气愤。1935年她给蒋介石寄去一个邮包,里面装有一条裙子和赠蒋介石一首诗。诗云:“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蒋介石恼羞成怒,但又无可奈何,毕竟何香凝是辛亥革命老前辈,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遗孀,在国内外影响巨大,是无论如何动不得的人物,只好吃个哑巴亏。

比蒋介石更窝囊的还有张学良。九·一八事变爆发当夜,张学良陪着英国驻华大使夫妇坐在一个包厢里观赏梅派京戏《宇宙锋》,这次演出是为辽西水灾筹款。可是,文化名人马君武却以此为题,写下了那首让张学良终生恼恨的诗——《哀沈阳》。诗曰:“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诗歌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后,很快传遍全国,打那之后,在国人的眼中,张学良便是一个性喜风流、为色祸国的花花公子,头上结结实实戴上了一顶不抵抗将军的帽子,让他有口难辩,郁闷之极。

张学良一直对这首诗耿耿于怀,直到60多年后,他已是耄耋老人,还愤愤不平地对历史学家唐德刚表白:“这首诗我最恨了,我跟朱五、胡蝶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是非自有公论,到底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据说,马君武写这首诗,既有爱国义愤之情,也确有报复之意,因为他曾向张学良求助办学资金被拒。不管怎么说,这首有些夸张失实的讽刺诗不仅伤害了张学良,而且冤枉了他,使他终生背负卖国的恶名。

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肯定是极大的偏见。平心而论,“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固然是事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也是文人短板;但月旦人物,评判时势,则是读书人特长。无论再跋扈嚣张之人,如果一不小心被文人们写进讽刺诗里,搞不好就遗臭万年了,这就是杂文家邓拓说的那个道理:“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