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贾 妮
喜相逢(国画) 林遵画
石级挂在攀爬中
旧郑州的三个湖
惜别梅花雨(国画) 建悦
秦俑与秦皇
《朝鲜战争: 未曾透露的真相》
好人寇云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东北的黑土地最适宜大豆的生长。细腻的豆浆煮熟后摇匀,滤出浆液,点入卤水,蛋白质快速凝固。与石膏成形的南豆腐相比,东北豆腐细嫩不足,却以韧劲和弹性见长。三月的夜晚,零下15摄氏度,这是制作冻豆腐最适宜的温度。低温让豆腐中的蛋白质与水分子继续分离,冰冻后的水把豆腐均匀的质地变得像海绵一样,这是李树国最喜爱的食物。在离家七八公里之外,有条溪流从不封冻,当地人称之为活水,用它炖鱼最好。油烧热,鱼很快焦黄成形,加入溪水慢炖。 半小时后,加入东北特制的冻豆腐。蜂窝状的冻豆腐充分吸收汤汁后,饱胀丰满。一餐铁锅炖鱼后,漫长的冬季,似乎已接近尾声。冬季,不仅是土地和作物休息的时间,也是忙碌一年的人们归家,用团聚犒劳自己的季节。春节前,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工作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他们带上简单的家当,借助一切交通工具,横跨千里,归心似箭,为的是一顿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这是农业文明留给现代中国的印记,也是关于时节故事的尾声。江西上堡,越冬的水田已经蓄水沤肥。湖南衡阳,何连荣一家期盼来年的风调雨顺。飞鱼季又至兰屿,巴布接替了爷爷的工作。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东北菜·

东北菜是指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一带的烹饪菜系。因为这些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处于北纬42度与54度之间,是最冷的自然区。由于无霜期短,人们吃新鲜蔬菜的时间只有六个月左右,所以东北菜除了以肉食为主之外,豆类、冷冻食品、干蔬菜也是主要原料。

东北菜以多味、咸甜分明、火候足、滋味浓郁为主要特色,以熘、爆、扒、炸、烧、蒸、炖为主要烹调手法。东北菜向来不拘细节,做法上也融合了一些宫廷菜和其他地方菜系的特色。如辽宁的沈阳曾是清朝故都,宫廷菜、王府菜众多,制作方法和用料非常考究,同时兼收了京、鲁等地的烹调手法之精华,形成了富有地方风味的东北菜。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述了早期的东北菜“胡烩肉”“胡羹法”“胡饭法”,说明其烹调技术在古代就已经有较高的水平。

东北菜中的经典菜例有:锅包肉、熘肥肠、熘肉段、东北乱炖、酸菜白肉、小鸡炖蘑菇、地三鲜、拔丝地瓜、羊肉冬瓜汤、甩袖汤、炸芝麻虾、软炸虾等。

虽然在八大菜系中并不见东北菜的身影,但东北菜馆开遍了全国各地,足见其被认可与接受的程度。

第四章 家常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第一节 面:最重要的家常主食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地质运动造就的峡谷中,裸露着十亿年前的石英岩。在这里,山谷相连,耕地稀少。 玉米——这种来自南美的谷物,在中国已有400年的种植历史。夏季的高温让它们过早成熟。一条孤悬于崖壁上的隧道,使村庄与世界相连。这条隧道由全村人徒手开凿,用了整整30年。悬崖边缘的一块土地总计有1000平方米,种植出的玉米能带来全年2000元的收入。赵小有和小儿子必须抓紧时间,在白露前完成收割。在五公里外的祖屋里,老伴儿程荣花的工作同样艰巨。用重达300公斤的石碾将玉米研磨成粉,以便制作食物。小儿媳挖来土豆,大儿媳也赶回帮厨。在婆婆的调度下,她们要给全家人做一顿午餐。玉米粉中需要加入白面,以增加其黏性。以前,白面珍贵,只能用树皮替代。程荣花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心思,养活了全家。秋收是大事,全家人都要出力。由于副食有限,主妇们必须在主食的花样上下功夫。运用杠杆原理把面团挤压成长条,北方人称之为“饸饹”。饸饹床子架在灶沿边儿上,面条成形后可以直接入锅。面条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日常制作方法超过1200种。用一支竹筷快速拨出、剔尖儿的制作,速度和力度最难把握。不过,只要把谷物研磨成粉,每一个山西人就都是制作面食的天才。同样是面食,在山西中部的霍州,做法则更为精致。一双巧手,让日复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显得不再单调乏味。当新婚的女儿回门时,娘家会制作枣花馍。馍的数量和花样代表对女儿的疼爱程度,没有一个母亲会怠慢。“蒸”是中国家庭烹饪最经典的形式之一,湖北天门是蒸菜的故乡。主妇们懂得充分利用热量,让菜与饭同时完成烹饪。在桌椅出现之前,中国人吃饭是分食制,经过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演变,才开始围桌合餐。四代同堂因为丰收而团聚起来,不过,尽管是最普通的家常饭菜,也要讲究落座的顺序和朝向。祖爷爷90岁了,一辈子做农事,正对院门的座位要留给他,这是中国传统长幼尊卑的秩序。吃着自己种的粮食,一家人因为勤劳而感到踏实。无论天南海北,只要是属于家庭的重要时刻,中国人就会团聚在餐桌周围,感受着血缘亲情的凝聚和抱团生存的力量。这,也是一个家族在严酷环境下生生不息的奥秘。

·饸饹·

饸饹,也被称为“河漏”“河捞”,是中国北方汉族最常见的面食之一,拥有古老的制作与食用历史。传统的制作方法是把和好的高粱面、小麦面或荞麦面放入饸饹床子里,制作者坐在杠杆上,把面挤轧成长条,放入锅里煮熟,再配以由豆腐、肉或红白萝卜做成的臊子,浇上辣椒做成的浇头,就可以吃了。

饸饹的食用历史很长,在元代王桢的《农书·白谷谱集之二》中的“荞麦”里就有对饸饹的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滑细如粉……”这段记载表明,饸饹形状细长、口感爽滑,且早在元代就被一些家庭作为主食食用。在蒲松龄的《日用俗字》一篇中,也有对饸饹的描述:“压如麻线细。”可见其精致。《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也写道:“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汤温和大辣酥。”

在众多饸饹面中,河南郏县的“金刚饸饹面”最有名。它最初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熟羊肉熬制的羊肉汤浇头,清香扑鼻。到了清末,人们又用小麦面代替了荞麦面,口感上更胜一筹。

关于金刚饸饹面的由来,有很多有趣的记载。传说,在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三边总督孙传庭出兵潼关,在河南与李自成义军作战。为了丰富军粮的口味,出发前,孙传庭传谕三军,每军可携带20台饸饹机。结果,在这一年的十月,明军与义军在郏城狭路相逢,明军中计,被义军杀得溃不成军,包括饸饹机在内的军械被当地的百姓和义军全部缴获。当地百姓为纪念义军骁勇善战的金刚精神,把用这些饸饹机做出来的面食称为“金刚饸饹”。

10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