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老槐树
立秋
船过徐志摩的剑桥
洪承畴的车道沟
家有阳台
qhq47103
tpzz148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洪承畴的车道沟

刘宏伟

我与洪承畴,算是有缘。

每当我路过车道沟,总爱在人车川流不息的桥上驻足片刻,朝不远处的10号院打量几眼,再看看桥下的流水。据说车道沟的准确来历,已无从查证。这个位于昆玉河、长河交汇处的小地名,若非“洪承畴”三个字,怕是早已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尽管眼前这段清浅碧绿的河水,丝毫看不出三百多年历史的痕迹,但我总觉得那些粼粼的波光是有魂的,凝神静听,仿佛真能听见它们穿过幽深历史暗河的汩汩声……

修葺得整整齐齐的岸堤、护栏合围着一汪碧水,两岸垂柳依依、槐荫蔽日,说是沟,不如说是河更贴切些。每天总有早起垂钓的老人手持钓竿,靠在石栏边,水面上起伏不定的浮漂在金色的晨辉中闪闪发光。他们可曾知晓,眼前的这片土地曾是身为明清两朝重臣的洪承畴的葬身之所?可曾知晓他的人生际遇和功过荣辱?

从幼时家道中落到叫卖豆腐干,到身为明朝兵部尚书和清朝首位汉人宰相;从受人尊敬的明朝兵部尚书,到众叛亲离的清朝“贰臣”……洪承畴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这位深受同僚爱戴、皇帝倚重、口碑极佳的明朝重臣,曾总督豫晋川陕湘五省军务,镇压过李自成起义,为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立下过汗马功劳。只因松山兵败降清,便留下了千古骂名。若站在单一的明朝、汉族的角度,按“忠臣不事二主”的封建思想,洪承畴确实该骂,但即便他不“良禽择木而栖”,以死成就所谓大义,明末民不聊生的现状,又岂是他一人能挽救的?何况他已为岌岌可危的明王朝数度浴血奋战了。

从小博览群书、立志治国平天下、得老师“家驹千里,国石万钧”评语的洪承畴,岂是贪图富贵贪生怕死之辈?倘若如此,松山溃败前他又何须身先士卒、坚持决战?直接开门投诚,荣华富贵岂不唾手可得?兵败后又何须范文程劝降、皇太极“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呢?何况,尽管无法证实“大玉儿”庄妃娘娘靠“迷魂汤”色诱其降的民间传说真伪,但其被捕后视死如归的决绝态度足见其真。反倒是《清史稿·洪承畴传》中范文程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的说法令人质疑。虽有见微知著之说,但单凭一个掸土拂尘的动作,就能断定一个人会贪生,难免太过牵强玄乎。既“惜其衣”,又“况其身乎”,那么,在那个愚忠愚孝至上的年代,名节岂不更令他在乎?既如此,为何还能得出其会贪生投降的结论呢?

与为大势已去的明朝殉葬相比,顶着众叛亲离和可以预见的“千古骂名”而积极为当时的满汉合流、民族融合献计献策,孰难孰易?孰重孰轻?若站在明清两朝的角度,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就推动历史进步而言,洪承畴的一生足以彪炳千秋,何来骂名?!他只是比同时代的人看得更高、走得更远罢了。不过,看待历史人物始终离不开当时的客观环境,洪承畴因“贰臣”而留下“千古骂名”,也在情理之中,但他与秦桧、石敬瑭之流却不可同日而语,首先他并非主动投降,其次从未祸国殃民,虽因战争时有杀戮,却也每每为赈济灾民促进民生请旨,再者无论为哪一朝他都呕心沥血、尽心竭力。数年前媒体报道南安洪承畴纪念园开园的消息时,依然激起了不少网民的谩骂,不知这些骂人者是何立场?民族大团结至今,看待历史,要联系当时的客观情况,更要应用科学发展观。

康熙四年(1665年),一代鸿儒洪承畴病逝,被康熙赐葬车道沟。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地名,从此史册留名。

我对洪承畴的关注,不仅因为他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和褒贬争议,更多的,是因为一层莫名的缘分。我不仅在他的出生地泉州工作过,如今还在他的葬身地附近上班。不过在泉州工作期间,我一直未曾到洪承畴的故里泉州南安英都镇良山村霞美看看,如今忆来,总觉遗憾。或许,这也正是每当我路过车道沟桥时,驻足遐思的缘故吧。我总觉得,那个英伟儒雅的闽南汉子身影,从未曾远去。尽管尸骨无存、陵园不复,但车道沟,依然是他的车道沟。在如此物欲喧哗的闹市,既有松柏垂柳相依,又有清潭碧波作伴,他的魂灵,足以安息了。

在历史的大幕上,“神马皆浮云”。正因如此,我们才应倍加珍惜当下。“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单就个人的人生奋斗而言,从僻远的闽南一隅,到繁华京都。从卖豆腐干的乡村少年,到两朝重臣,无论在哪一个阶段、何种角色上,洪承畴始终都做到了兢兢业业。仅凭此点,就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至少,我真是这么想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