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新书架
散文
民间传说
文苑撷英
随笔
lh48156
lh4814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沙莎的葡萄园

徐长青

在河南,沙莎画葡萄是有名的。走进沙莎的住室兼画室,四壁墙上尽是葡萄,犹如金秋时节走进葡萄园,满眼风光看不尽,一团紫气扑入怀。

认识沙莎,是先闻其名。上世纪60年代,我上高中,班里有一份郑州晚报,报上几乎天天都有沙莎的摄影,我们这些连相机也没摸过的学子都很羡慕和敬仰,如今日青年之向明星。1980年我进了郑州晚报社,才真正接触到沙莎,发现他平常得就是一位和蔼亲切的大兄长。当时他已经年过半百,我采访文化圈,经常晚上看戏。只要一说晚上有戏,沙莎带着相机骑上自行车一定准时到达,路再远、夜再深,没说过二话。在我们眼中,他是一个真正的记者。

没想到,离休后他放下相机,又握起了画笔,一画就是二十多年,而且还真画出了名堂。

沙莎的画,十分讲究布局,粗细的枝藤、浓淡的绿叶、紫圆的果实,上下、左右、明暗、大小,互相映衬,画面端庄而和谐。秋阳斜照,绿叶透过深、浅、浓、淡的墨色,生机盎然。晶莹剔透的葡萄有淡紫、浅紫、浓紫、紫中透红、紫中透绿。驻足画前,品读再三,你似乎能听到飒飒的秋声,韵味悠长。

中国画历来讲究气韵,“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气”有笔气、墨气、色气,又有气势、气度、气机,而韵则指生生不穷、深远难尽之意。就像看了《云汉图》会觉得热,看了《北风图》会感到寒冷,老鼠看见画的猫就不敢出来。“气韵生动”不仅仅是笔墨问题,还有画家的素质、境界等更深层的问题。一幅作品是否“气韵生动”,不仅靠作者的技法、笔力,更重要的还要靠作者的艺术境界,靠作者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悟”了就能下笔如有神,作品有了神,就能勾住读者的双眼。沙莎有一幅画,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装满一筐并溢出筐外的紫玉珠圆的葡萄,葡萄在柔和的光线下层次分明,色彩诱人。上层为浓淡得宜的绿叶,中部为一酒坛,绿叶间,几只蜜蜂也来凑趣,丰收的喜悦跃然眼前。将画作悬之于壁,满堂顿有生机。看着葡萄,想吃又不忍拿,生怕一动它,就破坏了这天地的大美。在沙莎屋里,我还看到一幅小品,几枝瓜藤从右上角弯曲而下,主题是两个金黄的南瓜,有趣的是,南瓜上爬着一只蝈蝈,那蝈蝈两条大腿有力地撑起,头顶的触须昂然高扬,看那触须,画得十分随意,但那不经意的力度,让我感到了画家的笔力,蝈蝈一下子活了起来,并且颇有敌意地看着我这个不速之客。

看沙莎的画,那素描和光影把握的功力,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半路出家、无师自通的。原来,1949年他是郑州的小学教师,美术、体育全能。新中国建国的第二天,他带领师生秧歌队扭遍了全城。不久考入开封艺术学校(河南大学艺术系前身)大专班,素描、油画、水彩画都成绩优异。1952年画家龚柯代表郑州日报去招美编,在被推荐的十几个学生中,几次过关,沙莎成为唯一优胜者。到报社没多久,“服从分配”改干摄影。绘画、摄影在他那里是相通的。退休后他又回归绘画,四十年人生转了一个大圆圈。

与沙莎论画,他说经常端详自己的画,总觉得不满意,到现在没有一幅满意的。每一次绘画,都是从这种不自满开始。常常先画小稿,画了撕,撕了再画。我说,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越画,艺术家的意境越高远,越不自足。意境体现着一个艺术家的心量,心量的空间越大,艺术家的灵感就越生动。沙莎的心里自有一个艺术的险峰,有一丛葡萄就长在险峰的险峻处,沙莎在崎岖的山路间探索前行,也许很难到达,因为那本身就是一个梦想;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摘取了那串葡萄,因为路就在脚下。

葡萄没有牡丹的富贵气,没有玫瑰的娇艳姿,它平平常常,在山野、在庭院、在田间,都能随遇而安,无论在哪里,中秋时节都要奉献出如珠似玉的果实。沙莎选择了葡萄,就像池塘春草,天然成趣,也有说不尽的新意。在沙莎那里,我读懂了“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意。

几年前,我写了一首《赠沙莎》的诗:

沙翁老来似仙翁,

自由自在画图中。

浓墨淡写秋风起,

一团紫气映碧空。

沙莎就像葡萄园中的仙翁,耕耘不止,奉献无尽,快乐无限。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