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恩与成长
坚守三十载 丹心育桃李
记者与老师唠唠嗑 听他们聊聊苦与乐
隆重庆祝教师节
表彰优秀和先进
山村学校来了位
镇上女教师
老师
wx4972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坚守三十载 丹心育桃李
舍弃“小家”为“大家”

本报记者 刘伟平

本篇故事的主人公叫阴喜玲,是圃田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从教三十年,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耕耘不辍,勤奋不殆,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上,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着自己平凡的人生。

“小”老师挑“大”梁

1985年9 月,高中毕业的阴喜玲带着全村人的期待,走进了村小学——吴庄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时所谓的村小学,其实就是几间摇摇欲坠的危房、一些破破烂烂的桌椅。最困难的是,那里紧缺教师,由于当年毕业班的老师去进修,全校六个年级只有五个老师。虽然自己年龄最小,但一走进学校,阴喜玲就当上了毕业班的班主任,并带毕业班全部学科。

面对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学生,阴喜玲有点无所适从。但是在校长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凭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阴喜玲很快进入了角色。当时农村还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要想上初中必须考出好成绩,由于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学生们早自习、晚自习、麦收假、秋收假从没休息过,阴喜玲和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努力,家里的农活也从没帮过忙。一年后,阴喜玲带的班级以全乡第一的升学成绩赢得了全校师生以及全村人的好评。

在阴喜玲的记忆中,她从未有过休息日。阴喜玲不光担任六年级班主任,还兼任学校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从此,白天的七节课加上早晚自习总共十节课,早上6点走进学校,晚上10点后才离开。在此期间,为给自己充电,阴喜玲还参加了全国成人高招和本科段的自学考试,拿到了本科文凭。

1992年,乡学区把几个村小学高年级合班并校,阴喜玲被抽调到乡中心小学。学校刚刚组建,工作千头万绪,加上她孩子刚出生,手忙脚乱。为了不耽误工作,阴喜玲把孩子送给妈妈照看,一周才见孩子一面,孩子跟她很陌生,甚至喊他舅妈为妈妈。阴喜玲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学生,那一年,她带的班级期末考试又迎来全乡第一的好成绩。

小学开设了英语课。丢掉英语课本已近20年的阴喜玲重新拾起课本,参加英语培训。除了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教语文外,阴喜玲又兼了毕业班四个班的英语课。当时,阴喜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误人子弟”。

课多、过度用嗓,阴喜玲患上了严重的咽炎,发音非常困难。医生建议她立刻手术,但考虑到带的班面临毕业,阴喜玲谢绝治疗。就这样,阴喜玲总是讲几句就要喝一次水,一直坚持到暑假才去做手术。但因拖延时间太长,医生说虽然手术,但她的声带也闭合不上了,建议她不要再带主课。回来后,阴喜玲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校长,她离不开三尺讲台,离不开她的学生。直到现在,阴喜玲仍一直坚持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兼教语文、英语课。每一节课,都需要润嗓子的药才能坚持下来。

如今,从教三十年的阴喜玲已年届五十,但她仍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发挥余热。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我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我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