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恩与成长
坚守三十载 丹心育桃李
记者与老师唠唠嗑 听他们聊聊苦与乐
隆重庆祝教师节
表彰优秀和先进
山村学校来了位
镇上女教师
老师
wx4972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记者与老师唠唠嗑 听他们聊聊苦与乐

本报记者 王红 刘伟平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提起老师,闪入脑海的,往往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名句。

谈起老师,会和崇高、奉献、耕耘、付出……画上等号。

这些词汇,虽然是人们由衷的赞扬,有时也是负担。走下讲台的老师们,也有着千千万万普通人同样的世俗生活,有着充满烟火气的苦辣酸甜。

为此,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中小学普通教师,听听他们诉说自己的故事,生活中那些微小的喜怒哀乐。同时,向他们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好老师 就是学校里的好妈妈

讲述人:郑上路小学教师 何向从

今年,是何向从老师从教的第12个年头。这些年她教过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六七岁到十二三岁都有。在她的心里,好老师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当好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好妈妈。

说起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点,何向从如数家珍:“一二年级的孩子刚刚迈进校园,对情感的依赖较多,因此更多需要老师浓浓的爱,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三四年级的孩子,更多需要引导他们学习与人相处的技巧,引导他们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五六年纪的孩子有了主见和判断,青春叛逆的状态会比较凸显,因此需要有技巧帮助他们疏导调整……”

“教师这份职业,做的时间越久,肩头的责任越重。”何向从说,教师之所以辛苦,更多时候是心理上的压力使然。这些压力来自社会、工作,也有教师和学生、家长关系在内的各种因素。“一方面,责任心促使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个孩子成长的细节,但‘大班额’现状的客观存在,有时候真的会让老师们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升,也自然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何老师说,因为责任感,老师们无形中会不断提醒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可事实上,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缺点和不足,这些高标准、严要求,仿佛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举个小例子,普通人若有个头痛脑热,或是家里有事,一般会请假或者调休一下,可教师不行。一想到还有几十个孩子学生等着自己上课,老师们都会选择硬挺着,因为大家不想因为自己耽误孩子们的课程。

毕业了 他们依然是我的孩子

讲述人: 中原区淮河路小学教师 张瑜

“年年送毕业班,压力确实有,但收获的幸福感也更多。”张瑜老师从教14年,有11年都是班主任,而且送的都是六年级毕业班。“我觉得能见证学生的成长进步是最大的幸福。”

张瑜说,现在的小学生跟十年前的孩子,明显有区别。十多年前,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信息传播没有如今这么普及,孩子们相对来说想法更简单,更“听话”,学生们往往对老师的要求严格执行;现在的孩子获得的信息量大,体验更多,个性更鲜明,自我意识更强烈,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如何跟学生、跟家长形成良性沟通很重要。

2012年,张老师接手六年级毕业班,很快她就发现班上一位男生学习成绩在中等线上忽上忽下,上课时也比较散漫,和父母的关系紧张。随后,她每天都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点滴,哪怕是某天作业字体略工整,或是当天到校的略早,或是主动发言,她不仅会及时表扬孩子,还会第一时间通过校讯通向家长“报喜”,慢慢地,孩子不仅学习状态大幅提高,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直到孩子上了初中,遇到问题还是会第一时间来找张老师。因为张瑜对孩子们说过:“毕业了,你们也始终是我的孩子。”

谈起多年的教育感受,张瑜特别想对家长们说上几句话:“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可以化解的,关注他们心灵的成长,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教他们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远比学习成绩重要。”

做老师其实很幸福

讲述人:金水区优胜路小学教师 张敏

“每年的教师节都会接到以前教过的学生发来的节日祝福,这是最让人开心的。”虽然年纪轻轻,张敏已经有了16年的教学生涯,她教过的学生,不少已经大学毕业,说起自己的“桃李”,张敏打开了话匣子。

每到暑假,总会有一些张敏教过的学生来看望她,跟她说说自己的近况,甚至跟张敏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张敏跟学生们仿若最亲密的朋友。每到这个时候,看着孩子们熟悉的笑脸、感受着他们的成长和对自己的感恩,工作上的辛苦劳累顷刻间烟消云散,“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喜欢孩子、热爱教学,或许就是张敏保持年轻的秘诀。在她的生活里,学生占去了一大半。“每天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都恨不得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知识传递给他们。”张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日常教学中,她一直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为了最大程度帮助孩子,除了平日的课程,作为班主任的她,也在时刻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和家长打电话,家访反复沟通,最大程度地让孩子达到最佳状态。高度的责任心让张敏每天的生活过得紧张又充实:早上不到7点就出门,晚上到家已接近8点,再加上批改作业,往往要忙到10点多。付出总会有回报,张敏经常接到家长感谢的电话和短信,说着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的感谢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也是我们最大的精神支柱。”张敏说,虽然每位老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但对每个家庭来说,孩子就是全部,所以,她一直告诫自己:“要做有良心的教育,不辜负每一位家长和学生。”。

在生活中,每每提到自己是老师,身边人都会投来尊敬的目光,“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幸福感爆棚,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会选择当老师。”张敏说。

光环背后 也有苦衷

讲述人:金水区77中教师 金鑫鑫

“园丁”的光环、“桃李满天下”的成就和社会的认可尊重,看起来,身为教师的他们应该是幸福感很强的,但是,光环的背后,是多倍于常人的付出和不为人知的苦衷。

金鑫鑫是金水区77中的一名老师,从事教学事业多年。在他看来,学生考上理想的高中,是每年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但这成就感得来实属不易,背后是无法想象的辛劳。而最让老师们无法释怀的,是缺少对父母孩子、对枕边人的陪伴与关怀。

金鑫鑫的孩子今年不满3岁,印象中,他跟孩子亲近的时间很少。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9点多到家,是雷打不动的“生物钟”,早上出门时,孩子还睡着,晚上到家后,孩子又进入了梦乡,金鑫鑫总会在孩子稚嫩的小脸上印上轻轻一吻,每到此时,他的心里总是满满的愧疚,只能在周末尽力陪着妻子和孩子。

无法照顾孩子成了大多老师的“通病”。在金鑫鑫的同事里,有一位年轻老师,由于带毕业班工作量大,只得把自己不到2岁的孩子送到了幼儿园。为了赶时间上班,每天不到7点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往往把孩子送到时幼儿园还没开门,而下班后接孩子时,又只剩下老师带着自己的娃在门口苦等。

除了对家庭的“缺席”,最让老师们伤怀的,就是部分家长的不理解。金鑫鑫说,不少家长忙于工作、生意,平日对孩子疏于管理:“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管了,认为教好孩子只是老师的事。”这样一来,孩子的家庭教育得不到保障,也容易让孩子成为成长中的“瘸子”。他希望家长们能多理解和配合老师的工作,积极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或许简单的陪孩子吃饭、检查孩子作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老师们也会“吐槽”,但一提到学生的进步,笑容瞬间又回到了脸上,在他们看来,学生早已成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和成才,便是自己生命的意义。

采访后记

连续一周的采访结束了,原本在采访之初,我们希望得到的,是老师们在生活之中、工作外的感触和体会,可直到采访结束,老师们关注的话题,无论是欢喜或担忧、无论是甜蜜或酸涩,永远都和她们的学生密切相关,因为,职业的烙印,已经深深扎根到她们的心底,她们的生活,只能和这份职业,血脉相连,无法分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