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新书架
郑邑旧事
掌故
知味
散文
文化漫步
lh4914
lh4814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散文

遥想萧红

张健莹

萧红是我一直最钟情的女作家,年少时吸引我是她不守规矩越位的遣词造句,譬如夏日太阳的火辣,竟说午后的太阳权威着一切,权威二字让我过目不忘。后来她近似于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让我爱不释手多年来读了多遍。书中写她寂寞的童年,像一首叙事长诗。写她成长的呼兰县,像一幅多彩的风俗画。再后来,读她的全集,看由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 ,关注别人对她的质疑,也关注质疑的反驳。

我一直钟爱着萧红。到青岛最先想到的就是拜谒萧红故居。

在一个岔路口,很容易找到观象一路一号,一座并不高的小山上,醒目的黑色镶金的牌子,写着萧军 萧红舒群故居。沿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以花岗岩为基石的德式建筑,小院里,有几棵松树挺挺地长着,两层的小楼,如今已是民居,见一阿姨在摘菜,问她哪里是萧红住过的有太极图的房子,回说太极图已经在“文革”时被涂掉了,楼上就是当年作家住过的房子。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当年这里左右都能看见大海,听见涛声,左右都是美丽的风景。“深宵灯火迷星斗,远航归帆赉浪花”。夜晚也是动人的图画。

遥想萧红在1934年23岁生日的那天,看到青岛海岸,像失去的孩子回到妈妈的怀抱,激动地哭了。此前,她生长在封建家庭,为逃婚,只身来到北平,不想未婚夫赶来,被迫同居,后怀孕却遭遗弃,被困哈尔滨小旅馆里,因欠旅馆账,就要被店主卖到妓院抵债。她无奈向报馆疾呼,结识萧军,几经颠沛流离,终与萧军走到一起,开始写作,共同出版了《跋涉》,从此走进文学天地,也因此被日伪统治者注意,上了黑名单,不得不撤离奔赴青岛,虽经一路盘查,还是顺利到达,一对情侣,几番磨难。如今周围新建了楼房,已看不到大海听不到涛声了,遥想那时的萧红,瘦瘦高高,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常常用天蓝色的布条扎在短辫上,虽然常常是破衣烂衫,连黄皮鞋也是后跟抹了一半。平日她会用有柄的平底小锅烙油饼,做俄式菜汤。饱餐一顿之后,还会和朋友们到栈桥到水族馆游荡。高兴了就唱歌就下海游泳。那时的萧军,常常脖子上带着黑蝴蝶结,弹着三弦琴和萧红一起在山道在海边在一条条老街上徜徉漫步。

萧红当时的日子还是清贫的,房间里只有借来的家具。尽管有朋友聚会的快乐瞬间,更多的时间她还用来写作,东北老家的苦难暂时远离,心底压抑的感觉在她提笔时阵阵袭来,生活中暂时忘掉苦难,写作时却愈发清晰。萧红在写:写东北土地上贫穷的草芥不如的人们蚂蚁一样的生活,祖祖辈辈。写他们在城头变换太阳旗,遭日本侵略时真实的野性的奋起,壮怀激烈。这就是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和同时代的女作家不同,冰心是从探索妇女解放发轫,冯沅君、丁玲写恋爱婚姻与社会矛盾起步。萧红的小说一开始就写陷入绝境的东北农民,就系着中华民族的魂。

此时,萧军在写《八月的乡村》,也是取材于日寇侵略下的东北农村。写作就是他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在这座小楼这间有太极图的房子里,两人奋笔疾书,“每至夜阑人静,时相研讨,间有所争,亦有所励也。”后人形容他们是在度精神蜜月。萧红的《生死场》写得清丽写得纤细写得大胆,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也写得才情四溢。他们在自己营造的爱河里,挥洒着他们的情缘和才情。

作品在哪里发表?就写信给鲁迅,投石问路。当收到鲁迅回信的时候,他们一遍一遍地读,几乎要背下 。那时在清晨,他们面对大海感觉到金色的阳光;在夜晚,他们看见海面上的灯塔闪亮。他们汲取着来自鲁迅的向前的新生力量。萧红一遍遍念着鲁迅的信:“可以看一看稿子。”她神采飞扬。

鲁迅为《生死场》作序:“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作序:“显示了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这两部作品,结晶着他们的爱情。这就是从1934年6月至同年11月,萧红在青岛的日子,是他们永远怀念和纪念的地方。此后,因了鲁迅的感召和影响,萧红的写作井喷泉涌,爱情却起起落落花开花谢支离破碎。

萧红另一处故居在她生长的呼兰县,作家白桦曾在那儿感叹道:人生若溪,坎坷为歌。 萧红31岁的青春生命唱尽了她委婉纤细的歌,也唱尽了她雄健豪迈的歌。

站在萧红短暂生活过的青岛驿站房前,看不见她写作的倩影,听不见她的爱情絮语。“尽有伯牙琴韵在,高山流水那堪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